[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04963.X | 申请日: | 2020-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97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邱凌;王超;郭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1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载体 ubf 反应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罐,反应罐上部设有生物填料层,反应罐一侧设有进水管、一侧设有污泥排放管,反应罐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污泥排放管、布水器、颗粒污泥层、生物填料层、出水堰以及集气口,通过生物炭提高了厌氧微生物对污水的厌氧消化能力,通过生物填料层使反应罐内厌氧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滤料表面的生物膜中,提高了反应罐内微生物的数量、活性,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传统UBF厌氧反应器处理污水的能力以及抗污染物负荷冲击能力和稳定性,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
背景技术
常规的厌氧反应器一直存在着微生物随着出水流失的不足,为此诸如USAB在反应器上部设置三相分离器,但三相分离器普遍存在气、液、固三相分离效率低下的缺点,MBR反应器采用膜分离技术截留微生物,以生物膜为介质使反应器内获得高数量的活性污泥,但通常会造成生物膜的污染,影响膜的生物性能,使膜的物理通透性发生变化,达不到应有的过滤效果,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定时清洗生物膜,这些问题使得厌氧反应器不能很好的对污水进行厌氧消化处理。
发明内容
对此,如何解决现有的厌氧反应器微生物数量少、处理负荷低、抗负荷冲击能力差的问题,是本实用新型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当前厌氧反应器内微生物随出水流失、厌氧消化能力低下、抗负荷冲击差、膜污染的问题,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该反应器整体结构简单,以生物炭作为微生物反应的载体,通过生物炭载体和生物炭填料层对微生物进行吸附、截留作用,提高了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活性,通过布水器和反射锥的相互结合,避免了进水存在“短流”和“死区”的现象,实现了微生物和污水的充分接触,有利于生化反应,提高了反应器对污水的厌氧消化能力。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反应罐,反应罐上部设有生物填料层,反应罐一侧设有进水管,进水管延伸至反应罐内与布水管连接,反应罐一侧设置有污泥排放管,出水堰和进水管通过回流管相连接,反应罐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排泥管、布水器、颗粒污泥层、生物填料层、出水堰以及集气口,生物炭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生物炭表面丰富的官能团提高了微生物的种间电子传递,提高了厌氧微生物对污水的厌氧消化能力,通过生物填料层床实现了反应罐内厌氧微生物大部分存在于滤料表面的生物膜中,少量存在于滤料间隙中,提高了反应罐内微生物的数量、活性,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传统UBF厌氧反应器处理污水的能力以及抗污染物负荷冲击能力和稳定性,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等特点。
上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罐,所述反应罐内上部设有生物填料层,生物填料层含有生物炭,所述反应罐一侧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有蝶阀和止回阀,所述进水管延伸至反应器内与布水管相连接,所述反应罐一侧设有污泥排放管,所述污泥排放管上有截止阀,所述反应罐内颗粒污泥层含有生物炭载体,所述反应罐上部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和进水管通过回流管连接,所述回流管设置于反应罐一侧、安装有回流泵,所述反应罐上部设置有集气口。
上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底部设置有反射锥。
上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进水速度小于1m/s。
上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末端安装有4个布水管,所述4个布水管分别与水平、竖直轴线成45°夹角,所述4个布水管分别安装有布水器。
上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炭载体的UBF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颗粒污泥层有生物炭载体,所述生物炭颗粒较小,悬浮在反应罐内,底物可与所述生物炭充分频繁的接触,所述反应罐内厌氧微生物团聚在所述生物炭载体,在重力和上升流速的双重作用,在所述反应罐下部形成悬浮颗粒污泥流化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049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导向套筒调节阀
- 下一篇:一种烧焊瓶口模具用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