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对电池进行CT测试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003556.7 | 申请日: | 2020-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52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崔光磊;辛云川;李杰东;徐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046 | 分类号: | G01N23/04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何丽英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进行 ct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电池进行CT测试的装置。包括上盖、上压头、套筒、下压头及下盖,其中套筒的两端插设有上压头和下压头,上压头的外侧设有上盖,下压头的外侧设有下盖,上盖和下盖分别与套筒的两端螺纹连接,套筒内用于安装电池。本实用新型能够平行于隔膜方向对电池进行CT观测的装置,同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电池内部的压力变化,以更好地研究锂电池的枝晶生长情况,为解决锂枝晶的生长提供基础数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电池进行CT测试的装置。
技术背景
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生长枝晶,刺穿隔膜,进而导致电池失效,更严重的会造成局部短路,引起电池发热、甚至起火爆炸。同时,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枝晶生长过程中均会引起电池内部形貌变化,宏观来看,即电池发生膨胀或收缩。
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T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原位的观察电池内部的形貌变化,但对圆柱电池而言,由于其较厚的金属外壳能够明显吸收CT测试过程中的X射线,导致CT成像不清,信噪比较低;对软包电池而言,其不论是软包电池的几何平面(即隔膜平面)与CT成像传感器平行相置,还是垂直相置(图11所示,软包电池几何平面与CT成像传感器几何位置关系示意图),层层的金属集流体也将大幅度吸收CT测试过程中的X射线,使得图像分辨率下降成像质量较差。当降低软包电池的层数时,由于层数的降低使得中间层的受压情况与真实电池相差较大,因材,不能高还原度的反映出电池内部的压力和形貌变化。工业上对成品软包电池进行CT测试时,均采用超大功率平面源CT测试装置,其装置主体异常庞大,功耗非常高。这种装置是不适在基础研究的学校和研究所使用。目前作为基础研究的主战场,学校和研究所所研究的电池以扣电和薄层软包为主,扣电的不锈钢外壳也能大幅度吸收实验用CT测试装置的X射线,而薄层软包电池由于层数较少,离真实商用的软包电池相差较大。因此,如何能去除电池的金属外壳或者对电池原位加压而又不阻挡X射线的通过,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进一步的,目前尚无有效的实验用对电池进行CT测试的夹具。将薄层软包电池置于CT测试装置中时,当其几何平面与CT成像传感器垂直时,在CT映像重构过程中才能很好的反应锂电池枝晶的生长情况。但真是的情况是由于电池面积较大,很能做到其几何平面在测试的旋转过程中始终与CT成像传感器相垂直。虽然软件能够消除旋转时轴心偏移带来的误差,但对于生长尺度只有微米,亚微米的锂枝晶而言,有很大一部分枝晶信息被软件重构修正过程中错误的抹掉。锂电池在发生枝晶刺穿时以垂直于隔膜的生长为主,因此,若能平行于电池的几何平面(即隔膜平面)观测则可以非常清晰的得到整个锂枝晶的生长及发展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平行于隔膜方向对电池进行CT观测的装置,同时,在测试过程中能够对电池加压,或者记录这个过程中电池内部的压力变化,以更好地研究锂电池的枝晶生长情况,为解决锂枝晶的生长提供基础数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电池进行CT测试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平行于隔膜方向对电池进行CT观测的装置,同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电池内部的压力变化,以更好地研究锂电池的枝晶生长情况,为解决锂枝晶的生长提供基础数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对电池进行CT测试的装置,包括上盖、上压头、套筒、下压头及下盖,其中套筒的两端插设有上压头和下压头,所述上压头的外侧设有上盖,所述下压头的外侧设有下盖,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分别与所述套筒的两端螺纹连接,所述套筒内用于安装电池。
所述上压头与所述上盖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上盖的内壁上设有上盖螺纹,所述上盖的内侧底部设有与所述压力传感器接触的上盖加压面;所述上盖的侧壁上设有上盖导线引出孔。
所述套筒为中间细、两头粗的结构,并且沿轴线设有套筒贯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035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力管网加药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透平真空泵旁通防喘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