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焦光学系统、变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1646.X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2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健;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5/14 | 分类号: | G02B15/14;G02B13/00;G02B13/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郑小粤 |
地址: | 330096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焦 光学系统 模组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变焦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潜望式光学系统。变焦光学系统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第八透镜;其中,变焦光学系统的各透镜组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可调,以实现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焦距变化;且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f7/f567≤‑0.2;f7为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567为第三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上述变焦光学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变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摄像领域的发展,出现了潜望式摄像设备,通过在光学系统的物侧设置能够改变光路走向的直角棱镜,使得安装时光学系统能够横向置于潜望式摄像设备的壳体中,进而使潜望式摄像设备在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也能够具有高变焦比的特点。
然而,目前的潜望式摄像设备的成像质量还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变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以提升潜望式摄像设备的成像质量。
一种变焦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以及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以及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以及具有屈折力的第七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八透镜;
其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各透镜组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可调,以实现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焦距变化;
且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f7/f567≤-0.2;
其中,f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567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即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上述变焦光学系统,所述第七透镜为所述第三透镜组提供负屈折力,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所述第七透镜于所述第三透镜组内承担的负屈折力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所述第三透镜组平衡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产生的球差;同时,所述第七透镜能够为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提供合理的负屈折力,以提升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另外,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有效焦距能够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从而增大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屈折力,使得第三透镜组能够有效会聚所述变焦光学系统后端的光线,进而有利于缩短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系统总长。当f7/f567>-0.2时,所述第三透镜组各透镜的屈折力分配不均,不利于所述第三透镜组校正所述第一透镜组及所述第二透镜组产生的像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fc/fd≥1.4;
其中,fc为所述变焦光学系统处于长焦端的有效焦距,fd为所述变焦光学系统处于短焦端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所述变焦光学系统处于长焦端以及处于短焦端的有效焦距的比值进行合理配置,以使得所述变焦光学系统获得较高的变焦比,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拍摄倍率。当fc/fd<1.4时,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比过小,不足以满足大范围拍摄的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变焦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3.5°/mm≤FOVc/ImgH≤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16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胶生产造粒机
- 下一篇:一种考虑外界环境动态影响的灾害配电网抢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