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包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9881.3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5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潘奇;黄正磊;倪慧;李永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21/2187 | 分类号: | H04N21/2187;H04N21/234;H04N21/235;H04N21/4402;H04N21/647;H04W28/06;H04L69/1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李稷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包 传输 方法 通信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中,第一网元可以从应用服务器接收第一业务的第一数据包,第一网元确定第二数据包的第一顺序信息,进而第一网元确定第三数据包,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数据包。其中,第二数据包是第一业务待丢弃的数据包,第一顺序信息用于指示第二数据包的顺序,第三数据包包括第一顺序信息。通过本申请可以提高终端设备业务的连续性和实时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5G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清视频、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视频、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视频等新兴媒体业务得以落地,实现了大量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网络延时的降低。从网络层面来看,媒体业务将是未来移动网络的主要承载流量,用户对整个移动网络的体验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对媒体业务的体验感受,因此,优化用户对媒体业务的体验感受至关重要。
媒体业务中媒体数据的传输,如直播媒体流的传输,对网络延迟的要求比较高,在网络状况不佳时,可能会造成承载媒体数据的丢包重传的情况,这就会造成用户端在观看直播时的卡顿问题。在用户的实际应用中,针对这类媒体业务,在网络状况恶化的情况下,用户可能愿意降低对画质的要求,而不愿等待卡顿带来的缓冲。现有的很多媒体数据传输协议对数据包的传输都具有保序性(也称排序可靠性),例如RTSP(real time streamingprotocol,实时流传输协议)/RTMP(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实时消息传输协议)、以及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等。这些协议都是基于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TCP中通过数据包的TCP序列号和确认序列号等,保证了媒体数据的排序可靠性。但在网络状况恶化的情况下,这种排序可靠性也会影响媒体数据播放的连续性和实时性,进而影响了用户对媒体业务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通过本申请可以提高终端设备业务的连续性和实时性。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该方法中,第一网元可以从应用服务器接收第一业务的第一数据包,第一网元确定第二数据包的第一顺序信息,进而第一网元确定第三数据包,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数据包。其中,第二数据包是第一业务待丢弃的数据包,第一顺序信息用于指示第二数据包的顺序,第三数据包包括第一顺序信息。
该方法中,第一网元可以针对第一业务待丢弃的第二数据包,重新确定携带其第一顺序信息的第三数据包,由于该第三数据包携带有第一顺序信息,因此,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三数据包后,在顺序在第二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已被解码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三数据包进行解码处理,进而可以对顺序在第三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进行解码处理,避免了由于针对第二数据包的等待,导致顺序在第二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无法被解码处理而带来第一业务卡顿的问题,提高了第一业务的连续性和实时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替换的方式中,第二数据包为TCP报文,第一顺序信息包括第二数据包的TCP序列号。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替换的方式中,第一顺序信息包括于第一信息中,第一信息还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标IP地址和目标端口号。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替换的方式中,第一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数据包之后,第一网元可以接收第二数据包;第一网元丢弃第二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替换的方式中,第一网元具体可以从第二网元接收第一顺序信息;第二网元为终端设备或者应用服务器。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替换的方式中,第一顺序信息还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数据包为待丢弃的数据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98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