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及连接节点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637492.7 | 申请日: | 202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6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徐增武;戴超虎;何杰;何贵元;王玉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B5/02 | 分类号: | E04B5/02;E04C5/06 |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熊靖宇 |
| 地址: | 4100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双向 楼板 连接 节点 | ||
一种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及连接节点,包括预制混凝土板体、支座负筋空间桁架、板角钢筋架、板底受力钢筋。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工厂加工时,先均匀布置板底受力钢筋,再在板四周按设计要求均匀布置支座负筋桁架,在板角位置布置板角钢筋架,然后在板中部位置提前布置线盒,并根据机电设计要求提前布置好线盒管线,本发明的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有良好的受力性能,预制程度高,更加节能环保,施工时不需要搭设脚手架,且现场湿作业量小,极大的提高的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建筑楼板系统预制构件,尤其涉及一种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及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现有的装配式房屋结构的楼板系统可分为现浇混凝土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钢筋桁架组合楼板,其缺点是现场施工作业量大大量使用模板、钢筋、脚手架等,现场的操作工人多,施工速度慢,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安全防护费用高, 节能环保指标较低。
而近些年被广泛推广的混凝土叠合板楼板,板厚要求最小130mm,现场仍旧需要大量的湿作业,施工时仍需搭设脚手架,楼板的受力形式以单向受力为主,受力模式不如双向板。
以往使用的多孔预制板,由于其在地震、风等的水平作用下容易脱落倒塌, 已被禁止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现场湿作业工作量最小化,无需搭设脚手架,最大化提高施工效率的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及连接节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包括预制混凝土板体1和预制在预制混凝土板体1内的支座负筋空间桁架2、板角钢筋架3和板底受力钢筋4;所述预制混凝土板体1包括中间部分和边缘部分,所述板底受力钢筋4覆盖预制混凝土板体1 的中间部分和边缘部分,所述板底受力钢筋4上、在预制混凝土板体1边缘部分沿边缘延伸的方向均匀布设有支座负筋桁架2,所述板底受力钢筋4上在相邻边缘连接的阳角位置布设有板角钢筋架3,所述支座负筋空间桁架2和板角钢筋架3均绑扎在板底受力钢筋4上。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板底受力钢筋4的中部对应位置布设有线盒9和线盒管线1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座负筋空间桁架2包括支座负筋2.3、桁架腹筋2.2 以及第一架立钢筋2.1,多根桁架腹筋2.2首尾相连形成齿型后、再焊接在支座负筋2.3上形成一片支座负筋桁架,两片所述支座负筋桁架之间设置多根第一架立钢筋2.1将两者连接形成整体,所述第一架立钢筋2.1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片支座负筋桁架对应的桁架腹筋2.2首尾相连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板角钢筋架3包括竖向弯折筋3.1和第二架立钢筋3.2,所述竖向弯折筋3.1为锯齿型,两根竖向弯折筋3.1之间设置有多根第二架立钢筋3.2将两者连接形成整体,所述第二架立钢筋3.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根竖向弯折筋3.1对应的每个转折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所述预制混凝土板体1的边缘部分厚度小于中间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混凝土板体1的边缘部分厚50mm、宽度不小于 350mm。
本发明还包括下面另一种实施方案,一种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连接节点,用于连接上述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包括钢梁5和附加钢筋7,相邻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的边缘部分支撑在钢梁5上翼缘上,相邻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的支座负筋空间桁架2通过附加钢筋7相互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钢梁5的顶部均匀布置有抗剪栓钉8,所述支座负筋 2.3端部向下弯折与抗剪栓钉8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座负筋2.3长度不小于预制混凝土板体1短跨方向长度的1/4。
本实施方式中,相邻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端部间距不小于7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74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