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自由度绳索传动式手指力反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36620.6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1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宋爱国;邵斌澄;李会军;曾洪;徐宝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3/00 | 分类号: | B25J13/00;B25J13/08;B25J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张天哲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由度 绳索 传动 手指 反馈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自由度绳索传动式手指力反馈装置,包括手部支架机构、拇指运动机构、食指运动机构和手柄机构。手部支架机构包括电机、电机轴套、滑轨及IMU传感器。拇指运动机构包括长旋转盘、力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拇指套、压力传感器、二连杆、拇指托架及拇指固定环。手柄机构包括圆柱握柄、压力传感器、柔性固定带和滑块。旋转盘与电机间通过绳索传动力矩。手柄机构可前后移动并自复位。本发明克服了传统手指力反馈成本高、不可调节的问题,佩戴紧凑且有自适应自由度;绳索传动保证反馈力柔顺真实;通过搭载的传感器,可实时传输手部姿态、拇指与食指转角和抓握力、中指接触力等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力反馈领域,涉及一种手指力反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二自由度绳索传动式手指力反馈装置。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速,在虚拟场景中,为增强用户与虚拟世界的交互性和沉浸感,常引入力触觉装置,通过力触觉反馈允许用户去触碰和操作虚拟物体。但是,大部分力反馈设备方案中,提供的反馈仅是有和无的区别,且多局限于对整个手部的反馈力。少部分外骨骼手套可对手指产生力反馈,但结构复杂,价格较高,且多为钢性连接,对于不同手型的适应性欠缺。
在遥操作领域,一般系统包括主端的操作者与力反馈设备和从端的机械手。主端向从端发送控制指令并接收从端反馈回来的力信息,通过力反馈设备增强了力觉临场感并减少操作失误。为感知从端机械手抓取物体力的大小,防止力过大损坏物体,力过小无法完成抓取任务,需要主端设备具备手指运动及反馈自由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自由度绳索传动式手指力反馈装置,可用于虚拟现实领域和遥操作领域。本发明重点实现拇指与食指的运动及力反馈,可进行虚拟场景中手指抓握操作,与传统的纯钢性力反馈转置相比,本发明有一个手柄自适应自由度,佩戴及运动更舒适。通过绳索传动方式,在保证精准反馈力的同时,使反馈更加柔顺和真实;通过搭载的角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IMU传感器,可实时获取手部姿态、手指抓握转角和抓握力信息,可用做遥操作系统主手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二自由度绳索传动式手指力反馈装置,可用于虚拟现实和遥操作领域,利用绳索驱动实现拇指和食指的弯曲运动,利用自适应移动手柄提高机构的灵活性和佩戴舒适性,利用手指托架和柔性固定环提高佩戴的紧凑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二自由度绳索传动式手指力反馈装置,所述力反馈装置包括:手部支架机构、拇指运动机构、食指运动机构和手柄机构。本发明相比于传统力反馈机构,具备手指运动和反馈的自由度,克服了纯刚性运动不可调节的问题,使用者佩戴紧凑且有自适应的自由度,人机交互性更好。绳索驱动的方式在保证反馈力精准的同时更柔顺真实。通过搭载的传感器,可实时传输手部姿态、手指转角和抓握力信息。所述手部支架机构包括动力电机、电机轴套、滑轨及IMU传感器。动力电机用螺栓与手部支架固定。电机轴套上有D型孔,与对应的动力电机轴一致,两者紧密装配。滑轨上有三个沉孔,通过螺栓螺母与手部支架机构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拇指运动机构包括长旋转盘、拇指角度传感器、拇指套、拇指薄膜压力传感器、带拉簧的二连杆、拇指托架及拇指固定环。长旋转盘中间嵌入滚珠轴承,使用销轴和卡簧与手部支架连接,长旋转盘可围绕销轴自由转动。拇指套与长旋转盘、拇指套与第一一级连杆、第一一级连杆与第一二级连杆,二级连杆与拇指托架间都为销轴卡簧连接,皆可围绕销轴转动。拇指固定环用螺栓螺母固定在拇指托架上。长旋转盘与电机轴套通过绳索传动,长旋转盘的转动会带动电机轴套同步转动,电机轴套与动力电机紧密连接,当动力电机产生力矩时,便可对拇指的转动产生精准的力反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手柄机构包括圆柱握柄、柔性固定带和滑块。柔性固定带用螺栓螺母与圆柱握柄连接,圆柱握柄使用螺栓与滑块相固定。滑块可以卡入手部支架凹槽内的滑轨中并能沿滑轨方向自由移动,圆柱手柄使用螺栓与滑块固定。滑块两侧与手部机构槽的两壁有圆柱形凸出,可嵌入弹簧。当滑块受力偏移中心位置时,受到弹簧力作用将自动复位。机构运动可自动调整手部与机构的相对位置,防止出现机构卡死情况,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性与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66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