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加热系统检测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631481.8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8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 发明(设计)人: | 黄兴伟;郑立奇;韩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5 | 分类号: | 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3;H01M10/635;H01M10/657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赵娟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加热 系统 检测 方法 装置 车辆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加热系统检测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在电池包处于加热状态期间的第一时刻,获得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入口处的第一温度值;在与第一时刻相隔预设时长的第二时刻,获得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入口处的第二温度值;根据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分别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电池加热系统是否失效。该方法通过实时监控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的温度值以确定电池加热系统是否失效,可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换失效的电池加热系统,从而保证电池加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包的顺利加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加热系统检测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移动能量载体,是新能源设备的核心部件,并不断地在改变人们智能化生活方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限于锂离子电池自身特性和技术发展,目前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自身性能表现还不能完全满足常规需求,低温异常使用甚至造成安全性问题,主要解决方式是将电池加热到合适温度下开始使用。例如,新能源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时,为避免使用时出现异常,通常需要先利用电池加热系统将加热介质加热,然后通过加热介质将电池加热到合适温度下开始使用。而在相关技术中,无法对电池的加热系统进行检测,因而无法保证低温环境下电池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池加热系统检测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通过实时监控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的温度值以确定电池加热系统是否失效,可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换失效的电池加热系统,从而保证电池加热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包的顺利加热。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加热系统检测方法,包括:
在电池包处于加热状态期间的第一时刻,获得所述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入口处的第一温度值;
在与所述第一时刻相隔预设时长的第二时刻,获得所述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入口处的第二温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值和第一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及所述第二温度值和所述第一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电池加热系统是否失效。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电池包未处于加热状态的情况下,获得所述电池包中温度最低的电池单体的第三温度值;
在所述第三温度值处于预设区间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电池包的电池管理系统是否处于故障状态;
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未处于故障状态的情况下,检测所述电池包是否向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发送加热请求,以及所述电池包在向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发送所述加热请求后是否处于加热状态;
将所述电池包已向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发送所述加热请求,并处于加热状态的时间段,确定为所述电池包处于加热状态期间。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电池包所处的环境温度;
在电池包未处于加热状态的情况下,获得所述电池包中温度最低的电池单体的第三温度值,包括:
在所述环境温度不大于第二预设阈值,且电池包未处于加热状态的情况下,获得所述电池包中温度最低的电池单体的第三温度值。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电池包处于加热状态期间,获得所述电池包的荷电参数;
在电池包处于加热状态期间的第一时刻,获得所述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入口处的第一温度值,包括:
在所述荷电参数大于第三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在电池包处于加热状态期间的第一时刻,获得所述电池加热系统的加热介质入口处的第一温度值;
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314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