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热推进系统中的预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28007.X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8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章静;韩梓超;王明军;宋健;田文喜;秋穗正;苏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G21C1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推进 系统 中的 预热 装置 | ||
一种核热推进系统中的预热装置,包括进气管道、供气母管、入口管道、预热腔室、出口管道和喷管;气体储箱中的气体冷却剂通过进气管道进入系统,进气管道与供气母管相连;供气母管与预热腔室之间通过多个入口管道相连;预热腔室位于喷管壁面内,在预热腔室中,低温气体吸收来自喷管内高温流体的热量实现预热,再从出口管道流出,进入核热推进反应堆堆芯;喷管用于将高温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动能。该发明通过设计环形供气母管,解决了冷却剂在预热腔室中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增强了喷管壁面预热冷却剂的能力,还可以减少由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对喷管材料的影响,提高核热推进系统的效率,增强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热推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热推进系统中的预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日益增加,当前的化学推进、电推进的空间推进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核热推进具有比冲大、推力大的特点,在未来的空间任务中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太空为真空环境,核热推进器需要携带一个储存冷却剂的容器,而为了减少航天器的重力,冷却剂往往选择分子质量小的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在储气罐中往往处于低温状态,若直接进入堆芯必将大大降低反应堆的效率,因此必须经过一个预热的过程。
核热推进器尾部装有一个喷管,用来将高温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动能,推动飞行器飞行。喷管内的流体温度往往能达到上千K,正如核电系统中用高温水预热低温水一样,现有的设计方案利用喷管内的高温流体预热刚刚流入系统的冷却剂,低温气体从储气箱中流出后经过预热,吸收来自喷管内高温气体的热量,温度能提高上百K。但是如何设计预热装置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并不深入。在某种方案中,设计者在喷管壁面上铺设多根平行不等径的环形管道,低温气体在这些管道中预热,但由于喷管壁面与低温气体之间多了管道壁面这一层热阻,换热能力必然很低。还有一种方案,就是在喷管壁面内挖出一块空间,将低温气体注入这一空间,用高温的喷管壁面直接加热气体,但是由于壁面与低温气体的温差过大,若气体在该空间内的流量分配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换热能力过强、其他位置因流量小换热能力较差的现象,极易造成严重的流动不稳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喷管壁面会出现局部低温区,产生较强的周向热应力,危害喷管的结构安全。
在种种设计方案中,使用喷管壁面直接预热低温气体必然是最高效的方式,而这一方案需要研究者合理地设计预热装置,其关键在于如何让低温流体均匀地流入喷管壁面内用来预热的空腔。气体的定压热膨胀率相较于液体更高,而低温气体与高温壁面间较大的温差又会带来较大的热流密度,正如上文所述,若气体在预热腔室内分布不均匀,出现局部流量过高的情况,其对系统稳定性以及材料安全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低温气体经由泵从储气箱中抽出后,通过一根管道进入核热推进系统中,如何将管道中的低温气体注入到喷管壁面内的预热腔室,应该合理设计预热装置,确保气体均匀地与喷管壁面接触,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设备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核热推进系统流体初始温度低、堆芯温度高、系统高度集成这一特殊情况,设计一种预热装置,利用喷管内高温流体预热从储气箱中流出的低温流体,并保证低温流体能均匀地进入预热腔室,防止对系统的稳定性、设备的安全性产生危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核热推进系统中的预热装置,所述预热装置设置在核热推进反应堆堆芯6下部,包括进气管道1、供气母管2、入口管道3、预热腔室4、出口管道5和喷管7;所述进气管道1与供气母管2相连通,来自气体储箱中的低温气体冷却剂通过进气管道1进入供气母管2;所述供气母管2环绕设置在预热腔室4下部,所述预热腔室4环绕设置在喷管7外周圈,供气母管2与预热腔室4之间通过多个入口管道3相连通,预热腔室4上部通过多个出口管道5连通核热推进反应堆堆芯6,核热推进反应堆堆芯6下部连通喷管7;在预热腔室4中,低温气体吸收来自喷管7内高温气体的热量实现预热;所述喷管7用于将高温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动能。
所述预热腔室4是喷管7壁面内的环形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80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