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和池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623076.1 | 申请日: | 202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9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明州热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66 | 分类号: | C02F1/6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和 | ||
本申请涉及一种中和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中部开设有中和槽,所述池体在所述中和槽底部铺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周侧开设有连通于所述中和槽内的曝气孔,所述池体外侧设置有向所述曝气管内注入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泵。本申请具有提高中和效率,提高安全性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和池。
背景技术
目前, 热电厂化水车间作为电厂各类生产用水的供水保障部门,其整个制水流程会产生较多的酸性废液,酸性废液中的主要成分为盐酸,若直接排放酸性废液,易造成环境污染,也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因此,对于酸性废液的处理一般是将其经过过滤器注入到中和池内,再添加一些碱性药剂(氢氧化钠)使酸性废水在中和池中匀质混合后进行中和反应处理。同时为了减轻废液对中和池的腐蚀,在中和池的内壁往往会会涂抹一层树脂,以达到防腐效果。
现有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9468168U公开了一种中和池,包括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池体,池体的两端上分别设有抽液管和排液管,抽液管和排液管之间设有回流泵;池体内设置有多个与池体其中一内侧壁连接的第一折流板,以及多个与池体另一内侧壁连接的第二折流板,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间隔设置,且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与池体均留有空隙,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靠近空隙的一端上均转动连接有多个带有扇叶的扇体。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中和池在使用时通过转动扇体对池体内的液体进行翻搅,从而加快中和速度,但在中和前置于池体内的为碱性或者酸性溶液,此时碱性或者酸性溶液将会对转动的扇叶进行腐蚀,从而造成扇叶在工作一端时间后转轴被轻微腐蚀,造成转动困难,进而影响中和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保持中和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中和池。
本申请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中和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中部开设有中和槽,所述池体在所述中和槽底部铺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周侧开设有连通于所述中和槽内的曝气孔,所述池体外侧设置有向所述曝气管内注入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通过该中和池对溶液进行中和时,将酸性或者碱性溶液直接注入池体的中和槽内,然后将对应的碱性或者酸性溶液注入中和槽进行中和,此时通过空气压缩泵向曝气管内注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从曝气管内沿着曝气孔喷出,从而在中和槽内的溶液内形成气泡,气泡向上浮起的过程中搅动溶液,从而加速中和过程,进而保证中和的高效率可以持续进行。
优选的,所述池体在所述中和槽底部铺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转动套设于所述曝气管周侧,所述连接管周侧端开设有多组供所述曝气孔对齐的露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套在曝气管周侧转动,转动的过程中,曝气孔内喷出的气体将会直接进入连接管和曝气管之间,此时随着连接管的转动,压缩空气将会从连接管周侧的露出孔内喷出,进而实现更加激烈的搅动中和槽内溶液的效果,从而加快中和反应。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同轴套设有驱动齿轮,相邻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所述池体内侧壁转动设置有啮合与一所述驱动齿轮的动力齿轮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使得在进行中和时可控制所有的连接管一同转动,同时相邻的连接管转动方向相反,此时转动连接管,连接管周侧的露出孔剧烈喷出压缩空气,相邻连接管相反的转动方向造成气泡相互撞击,从而在中和槽内形成乱流,进而加快中和。
优选的,所述池体在所述中和槽的槽口处铺设有滴液管网,所述滴液管网的下侧端均匀设置有多根插入所述中和槽内的中和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中和槽的槽口处设置滴液管网,使得滴液管网内流有可与中和槽内溶液进行中和的溶液,中和溶液直接沿着中和滴管进入中和槽的溶液内,从而进行中和,中和滴管直接插入中和槽的溶液内,使得中和滴管内的溶液可直接进入中和槽内溶液的中部进行中和,再配合无序搅动的气泡,使得中和效率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明州热电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明州热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3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