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山安全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16581.3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7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G06T17/00;H04W4/029;H04W4/33;G01C21/08 |
代理公司: | 兰州嘉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2 | 代理人: | 郭海 |
地址: | 73003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山 安全 井下 人员 定位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山安全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包括手环、配置在手环内的地磁传感器、三维姿态传感器以及与手环实现无线通讯的智能控制终端,所述智能控制终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驱动对应的人物模型在构建的矿井三维模型中运动,根据地磁传感器及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推算出井下人员所在的位置,实现井下人员分布和人员数量的精确计量,同时在发生意外通讯中断时,通过脚本回放的方式可以实现某个时间点人物模型所在位置的获取,缩小了搜救的范围;基于矿井的设计图纸构建矿井三维模型,根据接收到的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驱动对应的人物模型在构建的矿井三维模型中运动,实现矿井人员位置可视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矿山安全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日益重视,煤矿生产企业的惯例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在煤矿井下普遍存在入井人员管理困难的问题,尤其是采煤工作面,人员进出矿井时间不固定、不集中、分散性极大,给矿井准确掌握出入矿井人员情况造成极大的困难,导致了井上井下的信息难以及时准确的得到上传下达,井上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动态分布及作业情况,一旦发生事故,无法对矿井施工人员的分布和人员数量提出准确的数据,无法有效、有针对性的对矿井人员的抢救提供帮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山安全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井下人员分布和人员数量的精确计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矿山安全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包括手环、配置在手环内的地磁传感器、三维姿态传感器以及与手环实现无线通讯的智能控制终端,所述智能控制终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驱动对应的人物模型在构建的矿井三维模型中运动,同时根据地磁传感器及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推算出井下人员所在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控制终端根据矿井的设计图纸构建矿井三维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控制终端通过地磁定位模型根据所采集到的地磁信号进行井下人员当前所在区域内的地磁路径数据的获取,得到井下人员的大致位置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控制终端根据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井下人员的运动方向数据以及加速度数据实现井下人员大致位置的推算,得到井下人员的大致位置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控制终端通过欧氏距离求出两个大致位置信息的相似度,得到定位结果的得分,然后利用自适应的得分融合算法对得到的大致位置信息在得分层次进行融合,求出该用户最终的得分,输出井下人员所在位置数据。
进一步的,自适应的得分融合算法公式为: ;
其中,表示地磁定位的得分,表示三维姿态传感器定位的得分,。
进一步的,所述的α和β采用自适应的取值方法,公式如下:
;
。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脚本录制模块,用于以脚本录制的方式进行人物模型运动过程的记录,通过脚本回放的方式可以实现某个时间点人物模型所在位置的获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包括手环、配置在手环内的地磁传感器、三维姿态传感器以及与手环实现无线通讯的智能控制终端,所述智能控制终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驱动对应的人物模型在构建的矿井三维模型中运动,同时根据地磁传感器及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推算出井下人员所在的位置,实现井下人员分布和人员数量的精确计量,同时在发生意外通讯中断时,通过脚本回放的方式可以实现某个时间点人物模型所在位置的获取,从而大大缩小了搜救的范围;基于矿井的设计图纸构建矿井三维模型,根据接收到的三维姿态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驱动对应的人物模型在构建的矿井三维模型中运动,实现了矿井人员位置的可视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65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