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纱机上横动调控纤维成纱结构的纺纱方法及装置和纱线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615442.9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7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徐卫林;许多;刘可帅;范航;杨旺旺;郭维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1H5/22 | 分类号: | D01H5/22;D01H5/74;D01H5/72;D01H7/02;D02G3/2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陈智聪 |
| 地址: | 43022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细纱机 上横动 调控 纤维 结构 纺纱 方法 装置 纱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锭细纱机上横动调控纤维成纱结构的纺纱方法及装置和纱线,本发明采用将环锭纺纱机的四罗拉机构上的仅做回转的输出皮辊、输出罗拉改变成既做回转又做往复运动的搓捻皮辊、搓捻罗拉,改变了传统纺纱机采用输出皮辊、输出罗拉进行单向捻回纺纱的方法,实质上搓捻皮辊、搓捻罗拉的往复搓捻横动调控了纱条内部的捻回分布和纤维排列结构;本发明创新了环锭纺单向捻回的成纱工艺和机构,提高了成纱强度、柔度和光洁度,减少了成纱毛羽,平衡了纱线的残余扭矩,改变了纱线捻度分布规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锭细纱机上横动调控纤维成纱结构的纺纱方法及装置和纱线。
背景技术
纺短纤维纺纱技术是经过一系列机械作用将无序、散乱的纤维原料加工成具有一定趋向、抱合和线密度的线性集合体,为纤维原料制成片状或立体织物提供有力保证。
环锭纺技术属于握持端纺纱,因其原料适应性强、生产品种范围广而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纱线毛羽多、强力不足、手感差以及质量控制难度大、效率低等弊病。纱管卷绕纱线时,带动钢丝圈绕钢领进行回转,对纱条进行加捻,使得须条内外纤维会发生自调平衡,外部纤维向内转移,内部纤维向外转移并相互抱合形成连续纱线,形成特有的纱线结构。单向捻回抱合是环锭纺纱线特有结构,通过纤维束的扭转抱合而形成具有足够强度的纤维连续体。但是单向捻回抱合的弊端在于加捻的同时导致内部纤维残余扭矩的产生和表层纤维毛羽的暴露,因此无法实现具有低扭矩、低捻度、高强力、少毛羽、好条干特点的特殊纤维结构特征的环锭单纱。
针对克服成纱毛羽多、强力不足的问题,近些年紧密纺纱技术发展迅速,紧密纺纱技术是通过对环锭纺纱三角区纤维须条进行集聚来减小或消除加捻三角区,有效控制须条边缘纤维加捻成纱,大幅降低环锭纱线毛羽,形成纤维紧密集聚抱合结构纱线的新型纺纱方法。目前主要采用负压气流或机械沟槽2种方式对环锭纺纱三角区须条进行集聚,其中负压气流集聚技术发展成熟,市场常见紧密纺仪器有Zinser公司的CompACT3、Rieter公司的K44(Com4)和Suessen公司的Elite等;机械沟槽式紧密纺装置纺纱稳定性较差,目前还未大规模推广使用。与普通环锭纱线相比,紧密纺纱线在纱线强力、耐磨性提高以及毛羽降低等方面效果显著,但又导致纱线紧密、制成面料手感硬、生产能耗高等新问题。针对常规紧密纺手感硬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新型去羽集聚、改变纱线表观结构且不恶化成纱手感的方法。如中国专利号CN201410671777.0,公开日2015.2.4,发明创造名称为环锭纺加工过程中须条的整束去羽装置,此项发明专利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附加能耗的整束去羽装置,利用旋转槽轮集聚重塑三角区,对充分内外转移运动捻合成形的纱条表层纤维进行动态捕捉式集聚,可大幅提高了成纱品质,但在实际生产中会出现纤维包缠旋转槽轮导致断头。中国专利号CN1995510A,公开日期2007.7.11,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改善纱线性能的熨烫纺纱方法,在纺纱过程中对纤维进行热湿处理,降低纤维刚度,实现纤维充分内外转移,从而减少纱线毛羽的产生。但这些装置的加工和安装不便,需要附加能耗,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并且此方法对非热敏感纤维效果不显著。同时,这些专利只能单一集聚纤维抱合、促使成纱包缠紧密,虽不恶化成纱手感,但不能平衡纤维内部残余扭矩、调节应力分布,使纱线柔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54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