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海上作业旋翼无人机的安全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614238.5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1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 发明(设计)人: | 雷安旭;詹志明;陈志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D17/80 | 分类号: | B64D17/80;B64D17/52;B64C25/56;B64D45/00;B64C3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张晓冬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海上 作业 无人机 安全 保护装置 保护 方法 | ||
一种用于海上作业旋翼无人机的安全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安全伞系统及漂浮系统,所述安全伞系统整体安装于旋翼机机体(6)正上方,通过绑带与旋翼无人机(6)固定连接,漂浮系统包括可调式起落架和气囊装置(7),可调式起落架安装于无人机机体(6)下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上作业旋翼无人机的安全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旋翼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失控坠机后,往往与传统飞行器一般,通过搜索黑匣子来找寻失事无人机。目前技术情况下,没有针对海上飞行的无人机进行针对性保护的装置及方法,所以,当无人机在海上或水面上坠机失事后,打捞难度极大,就算打捞成功,相关机载数据也难以恢复,可能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技术对海上作业无人机失事后保护搜救不利这一困难,设计了一套安全保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安全伞系统及漂浮系统;安全伞系统包括安全伞外壳、绑带、安全伞、激发装置、开伞电控装置;安全伞外壳包括壳盖、方舱、上圆壁、内扣环;安全伞包括伞体、伞绳;激发装置包括锁止弹簧、PWM开关、安装板一、支腿、安装板二;开伞电控装置包括微控制器STM32F103C8T6、MPU6050陀螺仪传感器、BMP180气压传感器、HC-05蓝牙通信模块;漂浮系统包括气囊装置、可调式起落架、飞行数据记录仪、气囊电控装置;气囊装置包括安装底座、气囊、网带、弹性固定带、滑轨;可调式起落架包括固定支腿、可调支腿、电动伸缩缸;气囊电控装置包括微控制器STM320F103C8T6、HC-05蓝牙通信模块、超声波测距模块、L1激光测距模块。
安全伞系统整体安装于旋翼机机体正上方,通过绑带与旋翼无人机固定连接;安全伞系统包括安全伞外壳、绑带、安全伞、激发装置、开伞电控装置;安全伞外壳包括壳盖、方舱、上圆壁、内扣环;安全伞包括伞体、伞绳。激发装置包括锁止弹簧、PWM开关、安装板一、支腿、安装板二;开伞电控装置包括微控制器STM32F103C8T6、MPU6050陀螺仪传感器、BMP180气压传感器、HC-05蓝牙通信模块。
安全伞外壳内部存放安全伞未打开时安全伞系统的所有装置,安全伞外壳下表面与绑带粘连,绑带穿过无人机机体,使安全伞外壳下表面与无人机机体上表面紧贴;安全伞外壳包括壳盖、方舱、上圆壁、内扣环。
进一步的,方舱内存放安全伞、激发装置、开伞电控装置,方舱与壳盖通过上圆壁连接,上圆壁内部安装有多个内扣环。
安全伞用于判断海上作业无人机失事后开伞,利用空气阻力帮助无人机缓降;安全伞包括伞体、伞绳。
进一步的,伞体通过伞绳与安全伞外壳底部连接,伞绳的数量与内扣环相等,伞绳安装时穿过内扣环,伞绳一端与伞体外延处固定,所有伞绳的另一端均固定在安装板二中心处。
激发装置在收到开伞指令后作出开伞动作,激发装置安装在方舱内,激发装置包括锁止弹簧、PWM开关、安装板一、支腿、安装板二。
进一步的,安装板二下表面与安全伞外壳底部重合,安装板二固定在安全伞外壳底部中心处,安装板二上表面设置有四个支腿,安装板二上表面中心处是伞绳一端的固定位置,安装板一下表面通过支腿与安装板二固定连接,安装板一上表面安装PWM开关及锁止弹簧,弹簧上表面与收拢的安全伞伞体接触;未执行开伞动作时,PWM开关处于关闭状态,通过绳子限位,锁止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执行开伞动作时,PWM开关检测到脉冲信号,开关打开,驱动步进电机割断绳子,弹簧的弹力激发,壳盖被顶落,伞体被顶出安全伞外壳。
开伞电控装置用于判断是否开伞及开伞时机,当判断执行开伞动作时,会输出对应频率的PWM脉冲信号,用以激发PWM开关;开伞电控装置安装在安装板二上,包括微控制器STM32F103C8T6、MPU6050陀螺仪传感器、BMP180气压传感器、HC-05蓝牙通信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汉大学,未经江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42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致密导电氧化铌靶材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混纺帆布芯输送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