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613830.3 | 申请日: | 202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7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刚;谢江坤;朱宇翔;杨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欣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68;B01D53/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徐***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烟气 脱硫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赤泥处理及锅炉烟气脱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该方法在脱碱塔和脱硫塔的串联塔体中进行:在脱碱塔内,锅炉烟气与从脱硫塔进入脱碱塔的赤泥浆液接触,赤泥浆液中的碱性物质发生脱除,得到脱碱赤泥浆液排出脱碱塔;同时,锅炉烟气的温度降低,并从脱碱塔进入脱硫塔;在脱硫塔内,从脱碱塔进入脱硫塔的锅炉烟气与脱硫塔内的赤泥浆液接触,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脱除,得到洁净烟气排出脱硫塔;同时,赤泥浆液的pH值降低,并从脱硫塔进入脱碱塔。本发明的方法将烟气脱硫和赤泥脱碱结合,以废治废,既解决了烟气脱硫的吸收剂来源问题,又因地制宜,解决了赤泥脱碱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赤泥处理及锅炉烟气脱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每生产一吨氧化铝可产生0.8~1.5吨赤泥。赤泥偏碱性,目前尚没有特别好的资源化方法,国内赤泥大多采用堆存的方式处理,占用大量土地且存在二次污染风险。氧化铝厂为耗能大户,一般都建有自备电站,需要购买大量石灰石用于烟气脱硫。随着国家对开采矿山要求的提高,石灰石的价格呈现出上涨趋势。
赤泥作为碱性固废,主要成分包括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钠等,因此部分研究者建议将赤泥作为路基材料使用。由于赤泥中含有部分钠碱,用于路基后会出现钠碱溶出引起的泛白现象,因此赤泥脱碱就成为赤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步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该方法将烟气脱硫和赤泥脱碱结合,以废治废,既解决了烟气脱硫的吸收剂来源问题,又因地制宜,解决了赤泥脱碱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该种处理方法在包括脱碱塔和脱硫塔的串联塔体中进行,锅炉烟气依次进入脱碱塔和脱硫塔,赤泥浆液依次进入脱硫塔和脱碱塔。
在脱碱塔内:锅炉烟气与从脱硫塔进入脱碱塔的赤泥浆液接触,赤泥浆液中的碱性物质发生脱除,得到脱碱赤泥浆液排出脱碱塔;同时,锅炉烟气的温度降低,并从脱碱塔进入脱硫塔。
在脱硫塔内:从脱碱塔进入脱硫塔的锅炉烟气与脱硫塔内的赤泥浆液接触,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脱除,得到洁净烟气排出脱硫塔;同时,赤泥浆液的pH值降低,并从脱硫塔进入脱碱塔。
其中,所述脱硫塔内的赤泥浆液的pH值大于或等于5.6;所述脱碱塔内的赤泥浆液的pH值小于或等于4.5。
其中,所述脱碱塔内的锅炉烟气的温度为90~100℃;所述脱硫塔内的锅炉烟气的温度为55~60℃。
进一步地,当所述脱碱塔中的氯离子浓度达到4000~1200000mg/L,将所述脱碱塔中的吸收液排出,并向所述脱碱塔中补充工艺水。优选地,当所述脱碱塔中的氯离子浓度达到10000mg/L,将所述脱碱塔中的吸收液排出,并向所述脱碱塔中补充工艺水。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中,所述脱碱塔和所述脱硫塔沿锅炉烟气的走向依次设置。锅炉烟气从脱碱塔进入串联塔体中,后续从脱碱塔进入脱硫塔,并在脱硫塔中完成脱硫,得到的洁净烟气从脱硫塔中排出。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中,所述脱硫塔与所述脱碱塔之间设有输送泵,赤泥浆液在所述输送泵的作用下,从脱硫塔输送进入脱碱塔。赤泥浆液从脱硫塔进入串联塔体中,后续从脱硫塔进入脱碱塔,并在脱碱塔中完成脱碱,得到的脱碱赤泥从脱碱塔中排出。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烟气脱硫的赤泥处理方法中,所述脱碱塔内设有喷淋部件,从脱硫塔进入脱碱塔的赤泥浆液由所述喷淋部件喷淋而下,与脱碱塔内的锅炉烟气逆向接触,保证了脱碱塔内赤泥浆液与锅炉烟气的充分接触和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欣环保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欣环保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138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