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孔隙度分带特征的半定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07869.4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3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唐颖;王瑞飞;闫金鹏;马先林;闫健;刘超;湛杰;齐傲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5/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郝燕燕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孔隙 分带 特征 定量 分类 评价 方法 | ||
一种基于孔隙度分带特征的半定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包括:确定沉积微相类型,分析沉积微相单井、连井及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成岩作用类型、划分成岩阶段,分析成岩相单井、连井及平面展布特征;借助测井解释与常规物性分析,总结储层在深部成岩演化阶段中孔隙度分带特征,将储层在垂深剖面上划分不同类型的孔隙度带;通过压汞实验结果,绘制并观察毛管压力曲线,总结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基于储层的孔隙度带类型并结合沉积相类型、成岩相类型、孔喉结构特征参数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完成储层分类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孔隙度分带特征的半定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国外,当油资源处于深度大于4000m的地层时被称作为深层油;而在我国,当油资源处于深度大于3500m的地层时就可以被称作为深层油。对于深层含油储层,储层物性的临界阈值随着埋深增大而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储层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在同一深度范围内横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尚无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深层储层的方法,这些问题制约着油田优质储层预测精度和石油采收率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关于深层储层分类评价的方法主要基于沉积微相、成岩相、物性、孔喉结构特征等参数进行评价,使用的参数未能显著表征储层质量的差异,并且使用参数大多由实验测试得出,具有参数获得难度大、成本高和评价方法适用性差等缺点,导致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不能有效揭示储层质量差异,从而无法科学指导油田开发方案的制订和剩余油区的挖潜。
综上所述,现有针对深层储层的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存在适用性差、成本高,参数不易获得,无法有效表征不同类型储层的储层质量差异及其分布特征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深层储层的储层分类评价方法的缺点,提供一种准确度高、适用性强、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基于孔隙度分带特征的半定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孔隙度分带特征的半定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岩心观察及沉积相标志,确定埋深大于3500m的碎屑岩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单井沉积微相和连井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S2:分析碎屑岩储层中自生矿物类型及生成顺序、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及孔隙类型特征,确定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划分成岩阶段;
S3:在步骤S2的基础上,划分成岩相类型,通过分析单井成岩相和连井成岩相展布特征,确定成岩相平面展布特征;
S4:总结碎屑岩储层在深部成岩演化阶段中形成的孔隙度分带特征,将碎屑岩储层在垂深剖面上划分为M个类型的孔隙度带,确定M个类型的孔隙度区带平面展布特征,其中,M为小于或等于5的正整数;
S5:对碎屑岩储层的岩心样品进行压汞实验,绘制毛管压力曲线,观察并总结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大小、孔隙分布、孔隙的分选情况及孔喉结构特征;
S6:基于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度带类型并结合沉积相类型、成岩相类型、孔喉结构特征参数对碎屑岩储层质量的影响,建立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S7:基于步骤S6对碎屑岩储层进行评价分类,将碎屑岩储层划分为N个等级,N为小于或等于M的正整数。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S4中碎屑岩储层在垂深剖面上划分为M个类型的孔隙度带的方法,具体为:
A1.对碎屑岩储层按照测井解释成果分为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和干层,将这些具有不同流体性质的储层投射到测井孔隙度-深度坐标系,做出测井孔隙度随深部变化的包络面,根据包络面形态突变面即测井孔隙度明显降低的深度界面,将垂向深度分为P个深度区间,P为小于或等于4的正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78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