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HLA2作为预后标记物在制备肝癌预后预测试剂盒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607719.3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62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郑利民;陈敏山;徐以拓;张耀军;许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574 | 分类号: | G01N33/57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赵崇杨 |
地址: | 510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hhla2 作为 预后 标记 制备 肝癌 预测 试剂盒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HHLA2作为预后标记物在制备肝癌预后预测试剂盒中的应用。本发明研究表明,可通过检测原位肝细胞癌中HHLA2的表达,根据癌旁热点区域的计数和评分,可客观精准高效地检测原位肝癌中HHLA2的表达,可以更加有效地预测患者的生存时间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肝癌切除术后预后预测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包括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所述第一抗体为HHLA2的抗体,所述第二抗体是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抗体。所述试剂盒可检测原位肝癌HHLA2的表达,实验方法简单,方便高效直观、可重复性好,能够直观高效的区分HHLA2表达水平的高低,从而更好的预测患者的生存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疾病预后诊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HHLA2作为预后标记物在制备肝癌预后预测试剂盒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为肝癌)是我国最常见和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前列。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然而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不具备手术的条件,加上术后的高复发率,导致肝癌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仍较低。近年来的大量临床试验证明,阻断PD-L1/PD-1共抑制信号通路的免疫治疗方法能延长部分晚期肿瘤(包括肝癌)患者的生存,但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是否有效还取决于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对于低表达患者的药效仍然存在局限性。目前表达PD-L1的患者对PD-1/PD-L1免疫阻断治疗只有20%左右的响应率。因此,寻找新的免疫检查靶点提高肝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试剂的检测成为一种新的可能。B7-CD28家族成员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HLA2)与PD-L1均是B7家族成员,具有同源性,且在多种实体恶性肿瘤中显著高表达,因此有可能成为继PD-L1后的又一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以及治疗靶点。张雨晴等观察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HLA2)在肺癌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HLA2在肺癌组织高表达,提示其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因素(张雨晴,陈陆俊,郑晓,吴晨,王琦,胡文蔚,吴昌平,蒋敬庭,王智刚.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在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8,35(11):2142-2146.)。但是目前还未见有关于HHLA2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预后生存期预测中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提供HHLA2作为预后标记物在制备肝癌预后预测试剂盒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HHLA2的抗体的组合作为第一抗体在制备用于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肝癌切除术后预后预测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给予实现的:
本发明研究表明,可通过检测原位肝细胞癌中HHLA2的表达,根据癌旁热点区域的计数和评分,可客观精准高效地检测原位肝癌中HHLA2的表达,可以更加有效地预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有效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从而帮助医生选择更适合治疗的患者人群和方法,进行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因此HHLA2作为预后标记物在制备肝癌预后预测试剂盒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肝癌预后预测为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期预测。
优选地,所述试剂盒为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
本发明还提供HHLA2的抗体的组合作为第一抗体在制备用于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肝癌切除术后预后预测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包括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所述第一抗体为HHLA2的抗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抗体是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抗体。
优选地,所述试剂盒还包含免疫组化检测所需试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77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