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固态硬盘垃圾回收受害块的选择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601090.1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15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孔小冲;姚英彪;徐欣;范金龙;冯维;刘兆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固态 硬盘 垃圾 回收 受害 选择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存储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固态硬盘垃圾回收受害块的选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固态硬盘SSD触发垃圾回收后,遍历所有块,计算每个块的收益B;S2,在所有块的收益B计算完成后,挑选收益B最大的块作为回收块。本发明能够通过将闪存块的未来可写入量折算到现在,避免了擦除次数较少的块因无效页较少不会被选择成VB的弊端;本发明具有能够保证在进行垃圾回收的VB选择时,考虑闪存块的磨损均衡,实现垃圾回收和磨损均衡的相统一,从而提升SSD性能和寿命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存储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固态硬盘垃圾回收受害块的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处理器性能提升很快,而存储器性能提升缓慢,造成存储系统逐渐成为性能瓶颈,即所谓的计算存储性能墙。以NAND闪存芯片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SSD使得此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而它已经成为主流存储设备和存储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NAND闪存存在异地更新和写前擦除的固有特性,使得SSD在写入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内部垃圾回收(GC:Garbage Collection)来获得新的可用空间。垃圾回收操作在选定受害块(VB:Victim Block)以后,需要将块中的有效页迁移至其他空闲空间,然后擦除选定的受害块以获得一个可重新写入的空闲块。有效页的迁移以及块擦除一方面可能会影响SSD服务主机端IO请求,降低SSD的性能;另一方面,也造成额外的页写,增加SSD的磨损,影响SSD的寿命。因此,垃圾回收对SSD的性能和寿命有直接的影响。
GC涉及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如何选择VB。目前,主要分为基于效率的贪婪选择方式和考虑磨损均衡的综合选择方式两种。贪婪选择方式只考虑回收效率,选择无效页最多的块作为VB,这样一次垃圾回收可以获得最多的空闲页。采用这种方式选择回收块后,闪存块的磨损均衡,留待磨损均衡模块处理。与基于效率的贪婪选择VB不同的是,考虑磨损均衡的VB综合选择方式在选择回收块时,需要在块的回收效率、磨损程度以及数据冷热等多个因素之间进行权衡。
事实上,SSD的磨损均衡和垃圾回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垃圾回收的目的是获得立即可用的空间,磨损均衡表面上的目的,使得各个数据块的擦除次数更为均衡,其实质是获得未来可以用的空间。因此,如果能将垃圾回收和磨损均衡进行统一,就能够提升SSD的性能和寿命。
例如,申请号为CN201910751746.9的中国发明专利所述的支持两种位宽的磨损均衡垃圾回收加速装置,包括数据读取模块、最值生成模块、配置模块、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配置模块给出数据读取信息和最值生成信息,发起数据读取,等待最值生成后将比较结果反馈给系统总线,数据读取模块根据来自配置模块的数据读取信息从数据总线读取相应地址的块信息表的内容,最值生成模块,根据配置模块给出的最值生成信息将从数据读取模块进入的数据迭代比较最终得到最值索引。虽然采用硬件加速策略帮助实现磨损均衡和垃圾回收,可支持两种总线位宽和两种固件结构体大小的自由组合,减少Flash每次擦写所耗时间,提高闪存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但是其缺点在于采用硬件加速策略导致方案成本较高,不利于实际的推广应用,且上述方案并没有实现垃圾回收和磨损均衡的相统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现有固态硬盘垃圾回收受害块的选择方式,存在无法实现垃圾回收和磨损均衡相统一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垃圾回收和磨损均衡的相统一,从而提升SSD性能和使用寿命的用于固态硬盘垃圾回收受害块的选择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用于固态硬盘垃圾回收受害块的选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固态硬盘SSD触发垃圾回收后,遍历所有块,计算每个块的收益B;
S2,在所有块的收益B计算完成后,挑选收益B最大的块作为回收块。
作为优选,步骤S1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010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耳机、通信设备及终端
 - 下一篇:一种聚丙烯纤维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