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转移催化剂化学合成剂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98843.8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7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田晋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晋升 |
主分类号: | B01J31/02 | 分类号: | B01J31/02;B01J31/06;F02M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40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移 催化剂 化学合成 | ||
一种相转移催化剂化学合成剂,其原料为:乙二醇、山梨糖醇、1,2丁二醇、丙二醇和蒸馏水。其重量比为:山梨糖醇的重量是乙二醇重量的0.1%‑0.8%;1,2丁二醇的重量是乙二醇重量的0.3%‑0.7%;丙二醇的重量是乙二醇重量的0.1%‑0.6%;蒸馏水的重量是乙二醇重量的0.5%‑1.8%。本发明不要求无水操作,相转移可以在水和有机溶剂两相反应;加快了反应速率;降低了反应温度;产品收率高,反应比较彻底;合成操作简便,降低了温度压力等,对设备要求强度低操作也较简单;本发明广泛适用于各种合成反应,并有可能完成使用其他方法不能实现的合成反应;其负反应易控制,提高了选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前处理的催化剂,具体是一种相转移催化剂。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100多年了,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动机结构,期望让发动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此同时,发动机在不断消耗化石能源,废气排放对大气环境也会带来较大破坏,其污染总量,约占人类工业活动总排放量的40%左右(工业生产排放约占60%左右)。汽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燃料燃烧完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热量产生的多少和排出的废气的成分,而燃烧时机又关系到热量的利用程度。所以燃烧过程是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气污染的主要过程,同时与噪声、振动、启动性能和使用寿命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对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非常关注,相继出台了各种限制措施,直到1997年12月国际社会才达成了共同治理大气环境的合作条约:《京都条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协定书)。到了2015年12月世界各国才将大气环境减排具体条款在巴黎得到一致认同,并签订了《巴黎协定》,制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安排。希望能将人类活动的各种污染排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地球大气环境,其中对汽车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燃烧过程的要求:A、燃烧完全,释放出尽可能多的热能,减少废气中的有害物质。B、燃烧及时,使放热集中在上止点附近,提高热功转换能力。C、燃烧过程的研究方法:高速摄影法、示功图法。因而,各国相继展开了对发动机的全面研究与开发工作。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了国际上基本一致认同的改进方式,即,对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逐步淘汰了“化油器发动机”,广泛采用电喷、直喷、分层喷射和多点喷射发动机、包括涡轮增压、稀薄燃烧、均质燃烧、分层燃烧等发动机本身的改造,目前普遍使用的汽油发动机为“MPI”多点喷射发动机;“TSI”燃油缸内直喷稀薄燃烧发动机;以及“FSI”燃油分层喷射发动机以及涡轮增压发动机等。其配套的减排装置主要有EGR废气再循环系统、SCR尿素还原系统、三元催化器等装置,这些装置都叫“发动机后处理系统”,即,当污染物产生后再来处理,这也是被动处理法。
“发动机后处理系统”模式的节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不稳定,会降低内燃机动力,增加油耗,容易形成“氨逃逸”,并带来二次污染。同时后处理装置成本都比较高,每套系统需要投资几千美元或高达上万美元。国内目前除了内燃机后处理系统外,主要采用三元催化装置、高磁或水剂、乳剂倒入油箱的方式,其同样存在节能减排效果不理想的种种问题。
因此,急需发明出新的产品,以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节能减排功效,增强环保作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别于“发动机后处理系统”模式的发动机前处理的催化剂,可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果。
该领域是一个新的尝试,具有较高的挑战性。相转移催化剂(Phase transfercatalyst PTC)的作用是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进行反应,它实质上是促使一个可溶于有机物和一个不溶于此溶剂的离子型物质两者之间发生反应。从而得到所需要(或设计)的目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相转移催化剂化学合成剂,其原料为:乙二醇、山梨糖醇、1,2丁二醇、丙二醇和蒸馏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晋升,未经田晋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88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