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致孔剂合成的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的普适性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94911.3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7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高书燕;李灿;田苗;陈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01J35/10;B01J37/08;B01J37/00;C02F1/467 |
| 代理公司: | 新乡市平原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9 | 代理人: | 路宽 |
| 地址: | 453007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双致孔剂 合成 多级 掺杂 还原 催化剂 普适性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致孔剂合成的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的普适性制备方法,将生物质蒲苇、柠檬酸锌和氢氧化钾充分研磨得到均匀混合的物料A;将物料A转移至瓷舟中并将瓷舟平放于管式炉内,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由室温经过55min升温至300℃并保持60min,再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50℃并保持120min,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物料B;将物料B转移至烧杯内并倒入盐酸溶液浸泡12h,再用高纯水洗涤至呈中性,然后置于鼓风干燥箱内于60℃干燥12h得到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本发明引入氢氧化钾和柠檬酸锌为双致孔剂,能够在碳材料表面制造形成微孔以及不同尺寸范围的介孔,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增强碳材料的催化,有利于电化学降解活性性能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级孔碳材料的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致孔剂合成的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的普适性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纺织、印刷和化妆品等行业中,染料是被广泛使用的环境污染物之一,随着染料使用量的增加,高浓度染料废水的排放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大部分有害染料污染物成分复杂、种类繁多、结构稳定,用一般的处理方法难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大幅度地增加了有机废水的降解难度。
目前应用于处理环境染料废水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很多对于有毒性、难降解的污染物处理效果不明显,这些有毒的染料污染物在氧化、羟基化或是其它化学反应作用下,还会形成一些副产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近年来,高级氧化法因其具有简单、高效、快速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其中,针对传统芬顿法中H2O2运输困难、成本高等问题,电芬顿法因能直接原位产生芬顿试剂用于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而备受关注。电芬顿降解体系中,阴极材料的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碳材料作为阴极广泛地应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体系。制备多孔碳材料方式中,氢氧化钾作为常见的致孔剂,易产生微孔和小介孔结构,同时使材料具备高的比表面积。此外,柠檬酸锌可自分解为H2O、COx等小分子气体,同时锌物种在高温下可分解为Zn(OH)2、ZnO、Zn单质等,通过酸洗能够实现造孔作用,产生微孔和相对较大的介孔结构。基于此,本发明将氢氧化钾和柠檬酸锌两种致孔剂结合使用,以期能够制备出比表面积较高、孔径分布范围广且染料降解性能较好的碳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绿色清洁且成本低廉的基于双致孔剂合成的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的普适性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双致孔剂合成的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的普适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步骤S1:将生物质蒲苇、柠檬酸锌和氢氧化钾按质量比1:5:3在玻璃研钵中充分研磨10min得到均匀混合的物料A;
步骤S2:将步骤S1得到的物料A转移至瓷舟中并将瓷舟平放于管式炉内,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由室温经过55min升温至300℃并保持60min,再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50℃并保持120min,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物料B;
步骤S3:将步骤S2得到的物料B转移至烧杯内并倒入盐酸溶液浸泡12h,再用高纯水洗涤至呈中性,然后置于鼓风干燥箱内于60℃干燥12h得到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该多级孔氮掺杂碳氧还原催化剂比表面积达到2991m2/g,孔径分布为4.2nm、11.6nm、16.0nm、26.9nm。
进一步限定,步骤S2中所述惰性气体为氮气。
进一步限定,步骤S3中所述盐酸溶液的浓度为2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师范大学,未经河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49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