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车轮的制造方法以及车辆用车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92940.6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9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稻谷修二郎;伊藤和则;广政努;村上友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斯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B1/00 | 分类号: | B23B1/00;B23P15/00;B23B27/06;B05D7/14;B05D3/00;B60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刘春燕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轮 制造 方法 以及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轮的制造方法,具有进行包含由车床加工产生的辐条边缘的飞边去除的边缘处理的工序。边缘处理使用非旋转加工用的切削工具,其在与棒状的柄部连接的棒状切削工具前端侧外周面突出形成具有R形或多角C形的凹形状的刃尖的加工刃。使用四轴以上的CNC控制的加工机械。保持切削工具的R形或多角C形的刃尖形状能够转印加工的范围内的工具旋转方向角度。以将切削工具相对于轮辐面竖立的姿势使加工刃的刃尖与辐条边缘抵接并使其沿着辐条边缘的棱线连续地相对移动而切削。在对辐条边缘去除飞边的同时连续形成与切削工具的刃尖形状一致的R形或多角C形的相同形状的加工面,使得在该辐条边缘加工面上能够由之后的涂饰工序稳定形成涂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车轮的制造方法以及车辆用车轮,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在辐条边缘形成良好的涂膜的边缘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通过铸造或锻造而制造的车辆用车轮具备:安装轮胎的圆筒状的轮辋部;和形成有多个辐条以及装饰孔的轮辐部。一般地,对于车辆用车轮,由于铸造法、锻造法中的任一制法都需要尺寸精度等,因此在铸造或锻造过的材料的成型加工之后,进行车床加工以及使用加工中心进行机械加工。这些加工是使作为工件的车轮成型体或者切削工具旋转而进行加工,例如,通过轮辐部的表面(外观面)以及背面的车床加工而在辐条边缘产生飞边。辐条边缘是辐条的表面与侧面的边界的角部、辐条的背面与侧面的边界的角部,尤其是在通过车床加工的刃具的脱落侧产生飞边。
飞边阻碍使用车辆用车轮时的安全性,另外,即使是小的毛刺,涂饰工序中的涂膜在飞边的部分会成为薄膜或未形成涂膜而成为腐蚀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辐条边缘由于边缘角度或三维线形状等,通过涂饰工序难以形成包含粉体底涂层的充分的膜厚的涂膜,有可能成为不能充分确保防锈性能的涂饰成品。
因此,以往在实施涂饰工序之前进行辐条边缘的边缘处理。该边缘处理通常通过手工操作进行。例如,通过一边使以刳刨工具为代表的旋转工具、研磨带旋转,一边使操作者手持研磨的带式磨光机等沿着辐条边缘移动,进行由车床加工产生的飞边的去除和C面精加工,接着,进行使用砂纸、无纺布通过手工操作去除由刳刨工具等旋转工具产生的二次飞边的最终精加工处理(日本公开2007-106285)。
然而,在通过手工操作的边缘处理中,当由于各种工具的大小、形状、产品设计而辐条间变得狭窄时,由于工具和产品的干涉而难以良好地进行辐条边缘的飞边去除、C面加工。另外,在通过手工操作的边缘处理中,对于三维线形状的辐条边缘容易产生浅的(切削不足)、深的(切削过度)等的加工的偏差。进而通过旋转工具会产生新的二次飞边,因此为了去除该飞边需要进行最终精加工处理,需要多个加工工序。这样的通过手工操作的边缘处理是有限度的,精加工品质会产生偏差,边缘处理花费劳力、时间,且成本也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车轮的制造方法以及车辆用车轮,其中,关于辐条边缘的边缘处理,没有如手工操作的情况下的偏差,能够在飞边去除的同时稳定且有效地进行C面或R面的形成,能够在辐条边缘通过涂饰工序确保稳定的涂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车轮的制造方法,
所述车辆用车轮具有安装轮胎的圆筒状的轮辋部和形成有多个辐条以及装饰孔的轮辐部,并且通过铸造或锻造而制造,
具有:进行轮辐部的车床加工的工序;和进行边缘处理的工序,所述边缘处理包含在车床加工中产生的辐条边缘的飞边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斯工程株式会社,未经雷斯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29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线管控制方法和螺线管控制器
- 下一篇:设备升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