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管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91161.4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8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卓盈;傅宜方;刘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赛佛科技有限公司;刘振民;傅宜方 |
主分类号: | A61F2/844 | 分类号: | A61F2/844;A61L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9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支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其特征是支架具有自清洁作用,不仅在支架周围不容易形成二次栓塞、狭窄,而且能改变血流动力学方向,使血管内沉降减缓,同时能延缓动脉硬化的速度。本发明可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栓塞以及冠脉康复后,其他部位动脉狭窄栓塞以及康复后,不容易造成二次手术的风险。本发明还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领域并涉及一种心脏康复、改善动脉血流供应的器械。
背景技术
无论是外周血管疾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方式当下主要有三大类, 传统药物保守治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和透视下介入技术治疗。药物治疗往往适用于病情较轻且患者基本情况不佳、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它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见效也缓慢,有一定副作用,甚至会产生药物依赖性。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术中的创伤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明显伤害。况且,当下心血管疾病发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其术后恢复相对于青年人比较缓慢。因此,介入治疗作为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的微创治疗手段,毋庸置疑成为了大多数动脉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介入手术过程中,在影像监控下,导丝通过人体内管径较小的动脉进入,到达目标血管,先通过注射造影剂,在X线下使血管显形,测量血管直径以便挑选合适尺寸的血管支架和球囊。
其中,血管支架已从第一代发展至第三代了。第一代血管支架是祼支架,植入血管后,可暂时解决血管狭窄问题,但时间一长容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再次狭窄,因此,出现了第二代血管支架。第二代血管支架是药物涂层支架,通过药物层缓慢释放抗凝血药物,延缓血栓再形成,可以使血栓再形成率降低80%,曾一度成为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药物涂层支架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但这一生产技术被强生和波士顿两家所垄断。事实上药物涂层也并非一劳永逸,当支架上的药物释放完毕,仍然会再次形成血栓,再次造成血管栓塞。因此,人们开始研究第三代血管支架。一方面人们寄托于生物技术在支架表面涂干细胞,也叫细胞涂层支架,支架上形成血管膜,但仍存在再次狭窄的风险,于是我们开展了血液动力学研究,使血管支架具有自清洁功能,我们知道血管支架像拦河大坝一样,坝前没有,坝后则易于形成淤积,造成再次狭窄,我们采用双导流原理,克服了再次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变狭窄的问题。
发明内容
我们通过大量反复试验,是这样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进一步说明如下:
一种血管支架其特征是在两级环形支架上配置了两条导流装置,引起血液液体旋转,不断冲洗支架及导流条,不存在“坝后淤积”现象。
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导流条的两端均采用了球形结构,防止挂破血管的风险。
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可折叠结构,在X线导引至狭窄安放部位时,解除折叠牵拉线,自行撑开。
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采用了生物兼容性材料,不容易引发“异物性炎症”,引起并发症。
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采用了缓释技术,表面不断释放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再次狭窄。
所述的可折叠结构属于横向折叠变小,纵向尺寸不变,便于介于手术施行。
所述的生物兼容性材料包括合金、陶瓷、聚碳酯塑料等刚性材料和兼容性涂层材料组成,包括淀粉聚合物、壳多糖、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
所述的抗凝血药物包括已发现的和今后发现的药物,它们是华法令、肝素钠、小分子右旋糖苷,蛇血抗凝酶。
附图说明
图1为血管支架示意图,其中1为前支撑环,2为折叠槽扣,3为折叠槽,4 为旋流片,5下支撑环折叠槽,6为后支撑环,7为下支撑环折叠槽。
图2为血管支架的轴侧图,反映了血管支架的全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赛佛科技有限公司;刘振民;傅宜方,未经广州赛佛科技有限公司;刘振民;傅宜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11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