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维护的除雪装置及除雪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89111.2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5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 发明(设计)人: | 黄继刚;李志龙;李琳;赵一帆;粟小艳;许梦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4D13/10 | 分类号: | E04D13/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张磊 |
| 地址: | 21115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维护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维护的除雪装置及除雪方法,属于除雪设备领域。该便于维护的除雪装置包括:柔性材质的支撑框架,套接或覆盖在支撑框架外侧的柔性材质的除雪薄膜,除雪薄膜的上表面与地面之间存在预定夹角,振动马达收容在除雪薄膜内,并与支撑框架和除雪薄膜固定连接,振动马达在支撑框架上矩形排列,本发明使用振动马达能够在雪季使除雪薄膜做横向与轴向的往复振动,将机械力传导至堆积的雪块,使用振动力破坏屋顶雪块原本的受力平衡状态,屋顶斜面使雪块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屋顶滑落,使振动马达在支撑框架上矩形排列配合柔性材质制成的支撑框架和除雪薄膜能够在非降雪季节将除雪装置收起存放,解决了现有设备后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除雪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维护的除雪装置及除雪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发,在冬季与降雪有关的城市次生灾害事件逐渐显露出来,降雪造成的损失日渐突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现有机械传输式除雪装置结构复杂、体积质量大还需要需要长期固定在屋顶容易在非降雪季节受雨水腐蚀和氧化的影响,发生老化损伤,存在后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便于维护的除雪装置及除雪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维护的除雪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柔性材质制成,与屋顶固定连接。
除雪薄膜,柔性材质制成,套接或覆盖在支撑框架的外侧,所述除雪薄膜的上表面与地面之间存在预定夹角。
振动马达,收容在除雪薄膜内,并与支撑框架和除雪薄膜固定连接,所述振动马达在支撑框架上矩形排列,所述振动马达使除雪薄膜做横向与轴向的往复振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振动除雪装置还包括加热模块,与支撑框架固定连接,当振动模块工作时间超过预定值时,所述加热模块对除雪薄膜进行加热,当振动模块工作时间超过预定值时,通过加热模块对除雪薄膜进行加热,使雪块与薄膜的接触界面形成一层低摩擦系数的液体薄膜,降低雪块下落时的摩擦力,提高了除雪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振动除雪装置还包括摩擦热装置,所述摩擦热装置包括收容壳,收容在除雪薄膜内,并与除雪薄膜和支撑框架固定连接。
摩擦介质,收容在收容壳内,当振动模块启动时,除雪薄膜和摩擦热装置一起振动,摩擦介质在收容壳内摩擦生热对除雪薄膜加热,通过摩擦热装置对振动模块的振动力进行回收利用,不仅能够使雪块与薄膜的接触界面形成一层低摩擦系数的液体薄膜,降低雪块下落时的摩擦力,提高除雪效率,还能够解决电加热导致的能耗较高的问题。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壳由铜或铝合金材质制成。
所述摩擦介质是填充在收容壳内的铁质、或铝质、或铜质颗粒。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由环氧树脂材料制成,除雪薄膜由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采用柔性材质能够使得本除雪装置具有更好的柔软性,可贴合于不同形状类型的斜面,在生产时支撑框架使用液态具有流动性的环氧树脂材料进行一次性浇筑而成,各个模块,以及不同元件,在浇筑过程浸没于框架材料中,待浇筑成型即已嵌入于框架材料之中。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便于维护的除雪装置还包括环境检测模块,固定安装在振动模块的上方,所述环境检测模块与振动模块电连接,当检测到振动模块上的积雪厚度超过预定值时,启动振动模块,使堆积的雪块从振动模块上滑落,通过环境检测模块检测除雪薄膜上的积雪厚度,当积雪厚度超过预定值时再启动振动模块将机械力传导至堆积的雪块,能够有效的降低振动马达的能耗。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境检测模块包括至少三个温度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振动模块的上方和内部,检测环境温度。
压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振动模块的上方和内部,检测振动模块上方的积雪压力,判断积雪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9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