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载药人工耳蜗电极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587735.0 申请日: 2020-12-29
公开(公告)号: CN112618955A 公开(公告)日: 2021-04-09
发明(设计)人: 谭治平;周道民;李楚;祁姝琪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N1/36 分类号: A61N1/36;A61N1/0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11100 浙江省***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人工 耳蜗 电极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载药人工耳蜗电极,柔性电极头设置在最前端,n个电极触点和m个气囊均设置在硅胶体上,气囊为V字形,m个气囊设置在n个电极触点中靠近柔性电极头的若干个电极触点处,气囊与电极触点间隔设置;第二导管与第一导管通过止回阀连接,第二导管与药储器通过压力调节阀连接,弹簧部设置在药储器内,压动弹簧部将药储器中的药物经第二导管、止回阀和第一导管进入气囊。本发明在人工耳蜗植入体的电极部分设置V字形的气囊,充满时使得人工耳蜗植入体的电极部分呈与耳蜗形状一致的弯曲状,可使植入后的电极更好地贴合耳蜗的内壁,且充入气囊的为带耳部药物的水凝胶,达到更好的听声及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医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载药人工耳蜗电极。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目前约有2.8亿人口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中国现有2780万名听障人士,其中重聋患者达到800万人。除了脑膜炎,麻疹,腮腺炎和慢性耳部感染等感染性原因外,听力损伤通常是由于暴露于过度噪音,头部和耳朵受伤,衰老和使用耳毒性药物而引起的。

由于哺乳动物的内耳的感觉细胞仅在胚胎发生期间发育,无法在产后再生,因此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目前听力只能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恢复。人工耳蜗系统是一种能够为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提供功能性听力的植入型电子装置,也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对感音神经性耳聋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耳蜗技术通过植入耳蜗的电极刺激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s),为重度至严重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患者提供听觉。人工耳蜗越过人体的外耳、中耳、内耳,用带有声音信息的电脉冲直接刺激听神经来产生听觉。它通常由一个体外装置和一个可植入的体内装置组成。

体外装置称为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简称为:言语处理器),主要原理是由言语处理器上的麦克风拾取声音信号,并对采集的声音信号进行处理和编码后以无线的方式发射到植入体。体内装置称为人工耳蜗植入体(简称为:植入体),其原理是把言语处理器处理后的声信号,通过射频形式接收,经解码后转化为电流脉冲;电流脉冲通过电极阵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使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大脑感知到声音。

人工耳蜗手术后,残余听力和人工耳蜗产生的听力常常受到术后耳蜗内纤维细胞生长和神经元组织延迟退化的影响。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颞骨的组织学评估显示,有近60%的受检病例形成了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的形成被认为是由于电极插入造成耳蜗精细结构机械损伤以及人体对植入物的排异反应引起的。电极与耳蜗之间纤维组织形成,导致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同时电极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使电极抗值增大而影响在耳蜗内对听神经电刺激的有效性,减小阈值的动态范围,降低语音感效果和人工耳蜗本身的功能。纤维组织增生主要发生在植入的前4周,临床上可以从人工耳蜗的电极阻抗增加来判断。

现有技术中的给药人工耳蜗电极主要是在电极的硅胶体内或水凝胶体内参杂载药。由于参杂会影响硅胶的质量,药物溶解后硅胶表面受损影响电极的功能性和长期可靠性。并且硅胶或水凝胶体内参杂载药属于物理吸附,药物的释放受自由扩散的影响而无法控制。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载药人工耳蜗电极,包括柔性电极头、n个电极触点、m个气囊、硅胶体、第一助推环、第二助推环、止回阀、螺旋一部、螺旋二部、回路电极、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刺激引线、回路引线、压力调节阀、药储器、弹簧部和注射口,其中,所述柔性电极头设置在最前端,n个电极触点和m个气囊均设置在硅胶体上,气囊为V字形,m个气囊设置在n个电极触点中靠近柔性电极头的若干个电极触点处,气囊与电极触点间隔设置;在n个电极触点的与柔性电极头的相对后方设置第一助推环、第二助推环,第一导管与m个气囊连接,第二导管与第一导管通过止回阀连接,第二导管与药储器通过压力调节阀连接,弹簧部设置在药储器内,压动弹簧部将药储器中的药物经第二导管、止回阀和第一导管进入气囊;

所述回路电极设置在硅胶体的末端,电极触点与刺激引线连接,药物薄膜回路电极与回路引线连接,刺激引线在硅胶体内形成螺旋一部和螺旋二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77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