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导管的针捕获安全互锁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86969.3 | 申请日: | 2015-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5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 发明(设计)人: | S·K·舍夫古尔;W·哈丁;J·斯托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M25/06 | 分类号: | A61M25/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胡海滔 |
| 地址: | 美国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导管 捕获 安全 互锁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导管的针捕获安全互锁设备。导管组件(10)包括导管(22)、布置于导管(22)中的具有尖锐的远侧尖端的针(12)、容纳导管(22)和针(12)的导管座(14),导管座(14)具有包括凹口(36)的轴环(34)、当针(12)位于第一位置中时被连接至导管座(14)的针护罩(20)、以及布置于针护罩(20)中与针(12)配合的夹子(40),其中在针(12)的第一位置中夹子(40)接合导管座(14),并且当针(12)被抽出至第二位置时夹子(40)通过凹口(36)与导管座(14)脱离以包封针(12)的至少一部分。夹子(40)通过具有暴露于针护罩(20)的外侧的外壁(70)的铲状部(66)被安装于针护罩(20)的外壳体(38)中,以减小针护罩(20)的整体宽度。
本分案申请是基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580029194.0(国际申请号PCT/US2015/026542)、发明名称“用于导管的针捕获安全互锁设备”、申请日2015年4月17日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
本申请根据35U.S.C.§119(e)声明在2014年4月1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981,223、2014年4月1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1/981,312、以及2014年11月1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077,760的优先权。以上申请中的均被整体地纳入本文加以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多种示范性实施例涉及导管。
背景技术
导管组件被用于将导管适当地放置于患者的脉管系统内。一旦放置到位,则诸如静脉导管的导管可以被用于将包括生理盐水、药用化合物、和/或营养成分的流体灌输至需要此类治疗的患者体内。导管额外还能够将流体从循环系统移除并且监测患者脉管系统内的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提供导管组件,在所述导管组件中使用改进的夹子和针护罩以用于针保护。改进的布置更加紧凑,提供增进的针保护,并且降低导管组件的尺寸和复杂性。将释放凹口添加至导管座的轴环中以及通过凹口将夹子脱离使得针护罩比先前技术中的针护罩更加紧凑。在先前技术中,没有凹口,夹子不得不移动更长的距离以脱离导管座。额外地,通过改进的介于夹子和针护罩之间的附接界面减小针护罩的宽度。特别地,铲状部将夹子附接至针护罩,且铲状部的外表面暴露于针护罩的外侧。
能够通过提供导管组件实现本发明的前述以及/或者其他方面,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布置于导管中的具有尖锐的远侧尖端的针、容纳导管和针的导管座,导管座具有凹口、当针位于第一位置中时被连接至导管座的针护罩、以及布置于针护罩中的与针配合的夹子,其中在针的第一位置中,夹子接合轴环,当针被抽出至第二位置时夹子通过凹口与轴环脱离以包封针的至少一部分。
还能够通过提供导管组件实现本发明的前述以及/或者其他方面,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布置于导管中的具有尖锐的远侧尖端的针、容纳导管和针的导管座、被构造用于被连接至导管座的针护罩、以及布置于针护罩中的与针配合的夹子,夹子包括将夹子附接至针护罩的铲状部,其中铲状部的外表面暴露于导管组件的外侧。
还能够通过提供操作导管组件的方法实现本发明的前述以及/或者其他方面,所述方法包括将具有尖锐的远侧尖端的针布置于导管中,当针在其第一位置中使用时偏压夹子、将针从具有凹口的导管座移除、当针位于第二位置中时释放夹子以包封针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当针位于第二位置中时通过凹口将夹子与轴环脱离。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的用于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以上方面和特征将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导管组件的俯左视立体图;
图2说明导管组件的侧左视立体图;
图3说明导管组件的替代的侧左视立体图;
图4说明导管组件的俯视平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贝克顿·迪金森公司,未经贝克顿·迪金森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69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