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瓜氨酸的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86600.2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8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礼;秦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紫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273/18 | 分类号: | C07C273/18;C07C275/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李海燕 |
| 地址: | 22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瓜氨酸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瓜氨酸的制造方法,步骤1:将含有L‑瓜氨酸的转化液经超滤膜过滤,得到含有L‑瓜氨酸的超滤清液;步骤2:将超滤清液脱盐,获得透析清液;步骤3:将透析清液的pH调节至4.2‑4.6,在透析清液中加入活性炭脱色;步骤4:将脱色液在真空度进行浓缩,浓缩至L‑瓜氨酸的含量为60‑70%的浓缩液;步骤5:将浓缩液冷却至10℃条件下,加入晶种,冷却结晶3‑4h,抽滤得L‑瓜氨酸的晶体;步骤6:将L‑瓜氨酸的晶体进行真空干燥,得纯化的L‑瓜氨酸产品。本发明采用的制备L‑瓜氨酸的方法与传统化学合成法、酶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相比,过程控制较为简单,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对环境友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L-瓜氨酸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L-瓜氨酸(L-Citrulline),化学名称为L-(+)-2-氨基-5-脲戊酸,CAS No 372-75-8 分子式C6H13N3O3,分子量175.19,熔点为222℃,等电点为5.92,比旋光度为[α]D25=+24.5~+26.8°,白色结晶体或结晶粉末,有酸味,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L-瓜氨酸是一种α氨基酸,名字是由首先抽取出瓜氨酸的西瓜而来。
L-瓜氨酸是一种重要的非必需氨基酸,是尿素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清除自由基、异体排斥效应指示剂、血管舒张作用、稳定血压以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抗氧化等;此外,它还有着非常显著的恢复精力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近年来L-瓜氨酸在食品、化妆品和药物等领域越来越来受到重视,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
目前,L-瓜氨酸的主要生产方法有化学合成法、酶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1)化学法:是指碱性条件下水解L-精氨酸得L-瓜氨酸,过程控制比较困难,产品中含有旋光对映体D-瓜氨酸,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污染环境大。
(2)发酵法生产的难点在于受制于瓜氨酸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作用,导致单位体积L-瓜氨酸产率低,因此,从发酵液中提取L-瓜氨酸的成本较高,污水量大。发酵法的优点是成本低,产量高,产物的纯度高,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无有毒物质的产生,给产物后加工提供了方便。目前,对发酵法生产瓜氨酸研究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酵水平。
(3)酶法:是指在精氨酸脱亚胺酶的作用下,L-精氨酸被转化为L-瓜氨酸,生产条件温和,不产生有毒物质,转化体系中杂质较少,提取工艺简单,污染少。该法是以专一性强、转化率高的微生物菌体细胞为催化剂,催化精氨酸脱亚胺基生成L-瓜氨酸。利用酶法合成瓜氨酸,大多采用一步酶促反应,因而可避免瓜氨酸全合成途径中复杂的反馈调节作用,使瓜氨酸可以积累到较高的浓度。采用固定化酶或者固定化细胞进行催化,进一步降低了后续分离纯化的难度。
然而,在酶转化液分离纯化L-瓜氨酸的过程中,由于精氨酸不能完全转化,且转化液中生成大量的铵盐副产物,对于产品纯度有一定影响。现有工艺提取过程复杂,步骤繁多,有的需要用到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产品分离,污水产生量较大,环保压力高。由于瓜氨酸在水相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结晶需要的温度较低,4℃左右,生产上对温度条件要求严苛,结晶收率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瓜氨酸的制造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L-瓜氨酸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超滤:将含有L-瓜氨酸的转化液经超滤膜过滤,去除转化液精氨酸脱亚胺酶回收利用,得到含有L-瓜氨酸的超滤清液,用少量纯水对超滤清液进行清洗;
步骤2:电渗析:将清洗后的L-瓜氨酸的超滤清液经电渗析处理一步脱盐和残留精氨酸,获得透析清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紫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通紫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6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