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任意衬底上单晶AlN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73707.3 | 申请日: | 2020-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4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强;赵利帅;衣新燕;张铁林;欧阳佩东;刘红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3H3/02 | 分类号: | H03H3/02;H03H9/17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江裕强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任意 衬底 上单晶 aln 薄膜 声波 谐振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任意衬底上单晶AlN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衬底上形成二维材料,然后在二维材料衬底上生长第一金属电极,在第一金属电极上形成单晶AlN压电材料,在压电材料上表面形成第二金属电极,然后将谐振器与衬底机械剥离并转移到任意衬底上面,得到单晶AlN薄膜体声波谐振器。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基于单晶AlN压电堆叠结构可用于薄膜体声波谐振器的制备中,单晶AlN薄膜在压电性能上优于目前薄膜体声波谐振器中应用到的多晶AlN压电薄膜,从而提高器件的品质因数和有效机电耦合系数。同时避免了单晶AlN谐振器对衬底的严格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任意衬底上单晶AlN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4G、5G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型化、高频段通信器件吸引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目前仅滤波器的全球市场份额就高达几百亿美元。
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简称“FBAR”)是一种全新的射频滤波器的解决方案,与介质滤波器或者表面声波滤波器相比,FBAR滤波器具有更高的功率容量以及更小的体积。此外FBAR滤波器的制备过程还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因此FBAR滤波器从众多滤波器中脱颖而出。
随着工作频率的增加,压电材料的厚度会逐渐减小,因此制备的压电材料的晶体质量会逐渐变差,最终导致品质因数不高。多晶AlN晶界也会对声波造成强烈的散射损耗。目前市场在售滤波器基本是多晶材料制备的,品质因数不高。
磁控溅射方法制备AlN薄膜的生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非晶层,成核、竞争长大区,枝晶区。其中非晶层对压电效应没有作用,反而会导致散射增强,降低谐振器的品质因数。
目前多晶AlN谐振器一般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在硅衬底表面制备电极、压电层,然后利用化学刻蚀的方法移除谐振器下面的硅衬底,但是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衬底的范围,同时良率非常低(Chen C,Shang Z,Zhang F,et al.Dual-mode resonant infrareddetector based on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toward ultra-high sensitivityand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8,112(24):243501.)同时也可以利用机械减薄的方法移除硅衬底,然后将谐振器与另一衬底键合,但是这种方法对减薄设备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减薄也会严重降低AlN的晶体质量,极大地增加了制备时间和器件的成本,良率也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任意衬底上单晶AlN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及其制备方法。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任意衬底上单晶AlN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制备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获得任意衬底上单晶氮化铝薄膜体声波谐振器。
本发明的目的至少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任意衬底上的单晶AlN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包括:衬底、硅腔、单晶二维材料、Al缓冲层、第一金属电极、压电层及第二金属电极;所述衬底与单晶二维材料连接,衬底与单晶二维材料的连接面向衬底内凹陷形成硅腔;Al缓冲层沉积在所述单晶二维材料上,第一金属电极生长在Al缓冲层上;压电层与第一金属电极、单晶二维材料连接;第二金属电极沉积在压电层上。
进一步地,所述单晶二维材料的厚度为0.1nm-1μm;所述二维材料包括石墨烯、六方氮化硼等中的一种及以上,但是不限于上述两种二维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Al缓冲层的厚度为50nm-1500nm。
进一步地,所述衬底为蓝宝石、硅、玻璃等中的一种及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37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碰撞开关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