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多拓扑荷数涡旋电磁波产生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68246.0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64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闫绘如;陈伟;周瑜亮;金海焱;杨拥军;金海陆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3/42 | 分类号: | H01Q3/42;H01Q1/36;H01Q1/5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拓扑 涡旋 电磁波 产生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连续多拓扑荷数涡旋电磁波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获取中频信号源的中频信号和本地振荡器信号源的本振信号;
S2、确定天线单元数量和初始涡旋电磁波模式数,获取进入每个外差混频器的本振信号的相移量,进而获取每根延迟线的长度,并通过延迟线将外差混频器与本地振荡器信号源相连接;
S3、通过外差混频器将进入其内的本振信号和中频信号进行混频,得到混频后的信号;
S4、通过天线单元将每个混频后的信号进行发射,完成涡旋电磁波的产生;
S5、通过改变本振信号的频率,得到连续拓扑荷数的涡旋电磁波;
步骤S3的具体方法为:
对于第m个外差混频器,采用公式:
对进入其内的本振信号和中频信号进行混频,得到混频后的信号Sm;其中C为常数;sin(·)为三角函数;ω1为本振信号的角频率;ω2为中频信号的角频率;t为时间;φ1为本振信号的初始相位;φ2为中频信号的初始相位;lm为第m根延迟线的长度;Δφm为进入第m个外差混频器的本振信号的相移量;εm为第m根延迟线的介电常数;μm为第m根延迟线的磁导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多拓扑荷数涡旋电磁波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获取进入每个外差混频器的本振信号的相移量的具体方法为:
根据公式:
获取进入第m个外差混频器的本振信号的相移量Δφm;其中l为初始涡旋电磁波模式数;π为圆周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多拓扑荷数涡旋电磁波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获取每根延迟线的长度的具体方法为:
根据公式:
获取第m根延迟线的长度lm;其中Δφm为进入第m个外差混频器的本振信号的相移量;ωm为进入第m根延迟线的本振信号的角频率;εm为第m根延迟线的介电常数;μm为第m根延迟线的磁导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824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