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梁图元的编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6600.6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0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2 | 分类号: | G06F30/12;G06F30/13;G06F11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刘林涛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梁图元 编辑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量计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工程量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待编辑的原始梁图元;基于原始梁图元的不同部分对应的类型生成相应的内部图元;对原始梁图元的不同内部图元进行属性调整。通过实施本发明,实现了对同一道梁对应的梁图元的不同部分进行属性调整,实现了梁图元的内部打断,对于同一道梁能够在不同的梁跨位置下进行土建量的分开计算以及钢筋量的连接计算。基于经过属性调整的各个内部图元确定原始梁图元对应的工程量,保证了所确定的工程量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量计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图元的编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土建模型和钢筋模型分离的软件中,用户通常需要分别在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软件中进行土建量和钢筋量的计算。然而,对于同一道梁,在不同的跨位置下,土建量需要分开计算,而钢筋量需要连接计算的情况,若分别在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软件中计算土建量和钢筋量,不仅计算繁琐,而且难以提取到准确的工程量,进而难以确定建筑的工程量。以梁的悬挑跨需要将土建量提取到阳台中的场景为例,钢筋模型需要钢筋算量软件中进行建模,并在钢筋算量软件计算钢筋量;然后将钢筋模型导入土建算量软件进行梁打断,之后再将执行构件组合的操作以使悬挑跨的土建量体现在阳台中;或者,用户先绘制整根梁图元,汇总计算整根梁图元的钢筋量并进行锁定,然后再进行梁图元的打断,实现单独提取悬挑端梁,想要提量不同跨的做法信息就必须破坏钢筋量的计算结果。因此,现有的工程量计算方法难以调整梁图元的属性参数,进而难于提取到准确的工程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梁图元的编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梁图元的属性参数难以调整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梁图元的编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待编辑的原始梁图元;基于所述原始梁图元的不同部分对应的类型生成相应的内部图元;对所述原始梁图元的不同内部图元进行属性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梁图元的编辑方法,通过获取待编辑的原始梁图元,基于原始梁图元的不同部分对应的类型生成相应的内部图元,对原始梁图元的不同内部图元进行属性调整。该方法实现了对同一道梁对应的梁图元的不同部分进行属性调整,实现了梁图元的内部打断,对于同一道梁能够在不同的梁跨位置下进行土建量的分开计算以及钢筋量的连接计算。基于经过属性调整的各个内部图元确定原始梁图元对应的工程量,保证了所确定的工程量的准确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原始梁图元的不同部分对应的类型生成相应的内部图元,包括:基于所述原始梁图元,确定所述原始梁图元对应的支座位置;通过所述支座位置,将所述原始梁图元划分为至少两个部分;获取所述至少两个部分对应的梁跨类型;基于所述梁跨类型,确定与所述梁跨类型对应的内部图元。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梁跨类型,确定与所述梁跨类型对应的内部图元,包括:判断所述至少两个部分对应的梁跨类型是否一致;当所述梁跨类型不一致时,将所述原始梁图元划分为对应于不同所述梁跨类型的内部图元。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梁图元的编辑方法,基于原始梁图元确定原始梁图元的支座位置,将原始梁图元按照支座位置进行划分,将原始梁图元分为至少两个部分,并获取各个部分对应的梁跨类型,基于梁跨类型确定与各个部分对应的内部图元,保证了将原始梁图元准确划分为多个内部图元,以便对各个内部图元进行属性调整,从而保证了土建量计算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原始梁图元的不同内部图元进行属性调整,包括:在所述不同内部图元中确定出待编辑的目标内部图元;基于所述目标内部图元,确定所述目标内部图元的目标属性参数;通过所述目标属性参数对所述目标内部图元的属性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66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