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一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55598.2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1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曹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1/30;C12M1/00;C12M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刘颖 |
地址: | 20140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病原微生物 培养 观察 一体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一体装置,包括:培养箱体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培养皿的凹槽且顶部设置有透明观察窗;培养机构包括与试样收集管连通为一体的培养皿;试样收集管中安装有病毒采样拭子;观察机构安装在所明观察窗上方;观察机构包括观察镜,观察镜上安装有微型摄像头;观察镜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可沿第一轨道的轴线方向运动,第一轨道可沿第二轨道的轴线方向运动。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过程操作不便的问题。上述培养观察一体装置的整体结构稳定,既可一批次多组实验,也可实现随时多角度多区域观察。将培养和观察一体化,避免转样过程中被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医疗中对人体患病原因研究的随之深入,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造成人类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很多疾病都对应着造成其病因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治疗人类疾病时,也应对造成此种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也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现阶段在研究病原微生物时需要先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再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观察,从而判断人类疾病的发生,但是现阶段用到的设备大都是单纯的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或者单纯的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观察。
在对病原微生物的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成两步进行操作,操作起来不够方便,并且病原微生物在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污染从而影响观察的结果。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一体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过程操作不便的问题。上述培养观察一体装置的整体结构稳定,既可实现一批次多组对照实验,也可实现随时多角度多区域观察。将培养和观察一体化,避免转样过程中被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一体装置,所述培养观察一体装置包括:
培养箱体,所述培养箱体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放置培养皿的凹槽,所述培养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透明观察窗;
培养机构,所述培养机构包括培养皿,所述培养皿与试样收集管连通为一体;所述试样收集管中安装有病毒采样拭子;
观察机构,所述观察机构安装在所述透明观察窗上方;所述观察机构包括观察镜,所述观察镜上安装有微型摄像头;所述观察镜安装在固定支架上,所述固定支架安装在第一轨道上并沿所述第一轨道的轴线方向运动,所述第一轨道安装在第二轨道上并沿所述第二轨道的轴线方向运动。
上述培养观察一体装置中的培养箱体为病原微生物常规培养箱,可以控制培养箱体的温度、湿度以及培养时间等。上述培养箱体的侧面设置有转动门板,便于取放培养皿。
上述培养观察一体装置的培养箱体用于放置多个培养皿,从而可以一批次培养多个实验组,更利于进行对照实验。上述培养箱体中安装有若干个培养机构,每一个培养机构用于培养一组病原微生物,彼此之间互不相扰。上述培养机构中均包括培养皿和试样收集管,由此采用病毒采样拭子采集病原微生物后直接放入培养皿中进行培养,无需中途转移,避免污染。上述培养箱体的顶部安装有观察机构,观察机构中观察镜主要起到放大的作用,微型摄像头可以将放大后的影像传送至PC端便于观察,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都是便于观察镜移动从而实现多角度多区域观察。
上述培养观察一体装置的整体结构稳定,既可实现一批次多组对照实验,也可实现随时多角度多区域观察。将培养和观察一体化,避免转样过程中被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55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