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53051.9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5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焕良;张丽华;王玲;李辉波;钱红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5B21/02 | 分类号: | F25B21/02;G01N1/00;F25D15/00;F25D17/02;F25D17/06;F25D29/00;B01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任晓航;赵江琳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在线 降低 溶液 温度 气泡 一体化 装置 | ||
1.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通过进口管道(1)和出口管道(8)与主管道(11)相连的降温除气泡腔体(3),所述进口管道(1)将所述主管道(11)中的混有气泡的溶液送入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能够去除所述溶液中的所述气泡并对所述溶液进行降温后从所述出口管道(8)排出用于测量仪(9)的测量;
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为立方体形结构,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位于所述主管道(11)上方,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侧面一端设有进液口,并与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底部之间形成落差;所述进口管道(1)的进液一端连接在所述主管道(11)上,所述进口管道(1)的出液一端连接在所述进液口上,从进口管道(1)送入的混有气泡的所述溶液在这里进入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所述溶液受重力影响跌落,所述气泡受浮力影响向上运动,促使所述气泡从所述溶液中分离,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外表面设置热电制冷片(4),所述热电制冷片(4)的一侧吸热,另一侧放热,吸热一侧紧密贴敷于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外表面,所述热电制冷片(4)能够对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壳体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对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内部的所述溶液的降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顶部设有排气孔(5),从所述溶液中分离的所述气泡释放出的气体从所述排气孔(5)排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位于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之外的散热器(7),所述散热器(7)连接循环水管道(6),所述循环水管道(6)穿设在所述热电制冷片(4)的放热一侧内部,所述散热器(7)内设置用于降温的风扇机组,所述循环水管道(6)通过循环水将所述热电制冷片(4)放出的热量带入所述散热器(7),循环水带出的所述热量被所述风扇机组吹散至外部环境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底部设有出液口,所述出口管道(8)的进液一端连接所述出液口,所述出口管道(8)的出液一端与所述主管道(11)相连,在所述出口管道(8)上设置所述测量仪(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出液口上还设有测温传感器,所述测温传感器与温度控制器相连,所述温度控制器还与所述热电制冷片(4)以及所述散热器(7)相连;所述温度控制器通过所述测温传感器测量所述出液口位置被降温后的所述溶液的实际温度,并能够根据要求设定所述溶液需要达到的设定温度,当所述实际温度降至所述设定温度时所述温度控制器控制所述热电制冷片(4)和所述散热器(7)停止降温;当所述实际温度高于所述设定温度时所述温度控制器控制所述热电制冷片(4)和所述散热器(7)启动降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一侧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靠近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的顶部,所述溢流口通过溢流管道(10)与所述主管道(11)相连;所述溢流口的位置高于所述进液口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进口管道(1)上设有泵(2),通过所述泵(2)将所述主管道(11)中的混有气泡的溶液送入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所述泵(2)为耐酸、耐辐照的不锈钢齿轮泵。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在线降低溶液温度和除气泡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进口管道(1)、所述降温除气泡腔体(3)、所述出口管道(8)和所述溢流管道(10)的材质均为耐酸、耐辐照的316L不锈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305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