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铝制微通道热管技术的多能供应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52216.0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4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胡涛;杨永清;王岗;余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4D15/04;F24D17/02;F24S20/40;F25B41/40;F25B41/31;F25B39/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李登桥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铝制 通道 热管 技术 多能 供应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铝制微通道热管技术的多能供应装置及方法,供热循环回路、供冷循环回路、太阳能集热循环回路以及多层双源换热模块;供热循环采用常规环保工质作为循环运行工质,将从铝制微通道阵列获得的热量对载冷介质水进行升温并送至用户末端可用作供暖或者生活热水。铝制微通道阵列采用基于热虹吸热管原理的结构进行高密度热量交换,同时可应用多种类型载能介质进行热量的转移与互换实现冷热双源的综合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综合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铝制微通道热管技术的多能供应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其热利用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其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太阳能热水,该热水系统可以实现建筑节能10%至15%,而住宅采用太阳能供暖系统,将为建筑能耗节省45%左右;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热水利用装置设备普遍存在一些弊病,如:形式及功能单一(如单热水系统、单供暖系统或者单太阳能热泵空调系统),全年综合利用效率偏低等,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专门用于改进其功能及形式单一性,并提高其综合利用率的综合能源供应装置及操控方法,确保太阳能全功能全周期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铝制微通道热管技术的多能供应装置及使用方法,此装置有效提高了热能的综合利用率,确保太阳能全功能全周期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铝制微通道热管技术的多能供应装置,它包括:
供热循环回路,所述供热循环回路包括变频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多层双源换热模块和铝制微通道阵列;变频压缩机出口端连通于冷凝器放热侧的入口,变频压缩机另一端连通于铝制微通道阵列的出口侧;冷凝器放热侧出口连通于电子膨胀阀一端,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通于铝制微通道阵列的进口侧;供暖或生活热水管道与冷凝器外侧入口及冷凝器外侧出口相连通;
供冷循环回路,所述供冷循环回路包括变频冷冻水泵,变频冷冻水泵通过第二控制阀门与下层强化换热通道的下层强化换热通道总进口相连,变频冷冻水泵的另一端连接空调末端冷热风机盘管和第四控制阀门;风机盘管设置在变频冷冻水泵上游,并使得风机盘管出口连通变频冷冻水泵,风机盘管入口连通下层强化换热通道的下层强化换热通道总出口及第三控制阀门;
太阳能集热循环回路,所述太阳能集热循环回路包括变频水泵,变频水泵一端与第四控制阀门及第五四控制阀门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太阳能集热器的进口;第五控制阀门另一端与上层强化换热通道的上层强化换热通道总出口相连通,太阳能集热器的出口与第一控制阀门一端相连通,第一控制阀门另一端与第三控制阀门及上层强化换热通道总进口相连通。
所述冷凝器外侧出口处设置有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通信连接于控制器,用于检测通过冷凝器吸热后送至末端的热水的温度、流量和压力。
所述风机盘管出口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通信连接于控制器,用于检测冷热空调末端循环回水的温度、流量和压力。
所述上层强化换热通道总进口处设置有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通信连接于控制器,用于检测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吸热后送至上层强化换热通道的载冷介质的温度、流量和压力。
所述太阳能集热循环回路中的载冷循环介质为液态或者气态。
所述液态载冷循环介质采用水或乙醇溶液;所述气态载冷循环介质采用有机制冷工质。
所述多层双源换热模块由上、中、下三层组成,上层为上层强化换热通道,中层为铝制微通道阵列,下层为下层强化换热通道,且上、中、下三层之间采用导热强力胶水无缝贴合,热量可通过边界在中层与上下层之间高效传递。
所述上层强化换热通道及下层强化换热通道内部采用隔离的独立通道结构,且各个独立通道结构内部设置有强化换热的导热微翅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22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