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豇豆雨季安全采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9005.1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0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武;杨连勇;康杰;蒋万;孙信成;陈位平;冷丽萍;朱明玉;彭元群;黄琳;王桢;何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F11/00 | 分类号: | A01F11/00;A01C1/08 |
代理公司: | 长沙和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8 | 代理人: | 林传贵 |
地址: | 415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豇豆 雨季 安全 采种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豇豆雨季安全采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荚取籽;(2)拌谷壳;(3)摊晾;(4)空气排湿;(5)翻拌;(6)去谷壳;(7)重复吸湿;(8)晒种。本发明利用天然干燥剂干谷壳吸收豇豆种子中的水分,可以快速干燥种子,与常规采种方法相比可缩短种子干燥时间2‑3天,还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空气排湿用的电扇功率较低,成本仅为常规电烘箱干燥法的十分之一。同时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杀灭种子中的各种霉菌,防止种子霉变,种子霉烂率从30‑80%降至1%以下。还避免了种子提早发芽,从而使胚芽得到保护,提高种子发芽率5‑12个百分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豇豆雨季安全采种方法。
背景技术
豇豆又名豆角,是我国夏秋季节重要蔬菜之一。近年来,我国豇豆的种植面积在33万公顷以上,年用种量约1.4万吨。在长江流域,豇豆种子繁殖一般于4月播种,6-7月收获。然而,种子收获期的阴雨天气较多,种子不易晒干,从而造成种子提早发芽和霉烂,失去使用价值。据统计,在长江流域进行豇豆繁种时,种子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达30-50%,有时甚至达到80%以上。为了避免损失,一些种子企业将繁种基地安排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干旱地区。但是,豇豆原种、原原种,或其它更高级别的种子,因种植规模小、种子量少,生产基地安排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我国东北或西北一带,不仅田间观察不方便,而且管理起来也繁琐。一些科研单位采用电热烘箱进行干燥,不仅电费成本高,而且烘箱空间有限,不适于大批量的种子干燥。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雨季安全采种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豇豆种子在雨季采收过程中易霉变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豇豆雨季安全采种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快速干燥豇豆种子,减少种子霉烂,提高发芽率,且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简便实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豇豆雨季安全采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荚取籽:采下豇豆成熟种荚,取出荚中籽粒;
(2)拌谷壳:每升谷壳中加入杀菌剂0.5-1.0g并混匀,在豇豆籽粒中拌入谷壳,充分混匀,得到籽壳混合物;
(3)摊晾:将籽壳混合物摊晾在通风良好的地面上;
(4)空气排湿:采用电扇对籽壳混合物区域连续吹风;
(5)翻拌:每隔4-6h将籽壳混合物翻动一次,共翻3-4次;
(6)去谷壳:籽壳混和物最后一次翻动完成后,用风车或电扇吹除谷壳,获得净籽;
(7)重复吸湿:重复上述步骤(2)-(6)2-4次;
(8)晒种:将反复吸湿并吹除谷壳后的种子晒干。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种荚为荚皮松软、籽粒充实的黄熟种荚,从豆荚基部采下,同时剔除霉烂荚条。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籽粒取出时剔除霉变或发芽的种子。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谷壳为未受潮的新鲜干燥谷壳。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杀菌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谷壳与豇豆籽粒的质量比为1:1-1.5。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籽壳混合物摊晾厚度为2-5cm。
进一步地,步骤(8)中种子晒至含水量在12%以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未经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90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粮食生产加工用高效抛光除杂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西药磨粉调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