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焊丝送丝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41721.5 | 申请日: | 2020-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9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蓝秋红;张艳吉;林祥龙;王建;彭亦强;李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3/06 | 分类号: | B23K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王西江 | 
| 地址: | 519015 广东省珠海市九洲大道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焊丝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焊丝送丝系统。焊丝送丝系统包括:送丝主体,包括第一机座、辊轮组件、压紧组件和驱动装置,第一机座具有进丝口和出丝口,辊轮组件设置在第一机座内,压紧组件将焊丝压接在辊轮组件上;驱动装置与辊轮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辊轮组件带动焊丝从进丝口运动至出丝口;计量组件,位于出丝口处且包括第二机座、编码器及滚动体,第二机座具有过丝孔,滚动体与编码器的滚轮连接,以带动滚轮同步转动;滚动体具有用于与焊丝卡接的卡槽;焊丝穿设在过丝孔内且与卡槽卡接配合,以带动滚动体和滚轮转动,根据预设时间段内滚轮的转动圈数Q得出焊丝的进给量S。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精确地获取焊丝的进给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钎焊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焊丝送丝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钎焊技术领域中,通过电机带动线槽轮旋转,在轴承的压紧作用下,焊丝随着线槽轮的转动前进,焊丝进给量为电机速度与送丝时间的乘积。其中,焊丝进给量的准确度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动焊接的焊接质量。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线槽轮与焊丝之间易出现打滑现象,若焊丝进给量依然按照上述计算方式来得出,则焊丝实际进给量与计算进给量之间是存在误差的,工作人员无法精确地获取焊丝的进给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焊丝送丝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精确地获取焊丝的进给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焊丝送丝系统,包括:送丝主体,包括第一机座、辊轮组件、压紧组件和驱动装置,第一机座具有进丝口和出丝口,辊轮组件设置在第一机座内,压紧组件将焊丝压接在辊轮组件上;驱动装置与辊轮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辊轮组件带动焊丝从进丝口运动至出丝口;计量组件,位于出丝口处,计量组件包括第二机座、编码器及滚动体,第二机座具有过丝孔,滚动体与编码器的滚轮连接,以带动滚轮同步转动;滚动体具有用于与焊丝卡接的卡槽;其中,焊丝穿设在过丝孔内且与卡槽卡接配合,以带动滚动体和滚轮转动,根据预设时间段内滚轮的转动圈数Q得出焊丝的进给量S。
进一步地,焊丝的进给量S、滚轮的直径D与滚轮的转动圈数Q之间满足以下关系:S=π*D*Q。
进一步地,第二机座具有第一安装腔,滚动体位于第一安装腔内,计量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具有与第一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安装腔,编码器的外壳通过安装支架设置在第二机座上;编码器的滚轮穿过第二安装腔后伸入至第一安装腔内,以与滚动体连接。
进一步地,滚动体包括:滚动本体,卡槽设置在滚动本体上且沿滚动本体的周向延伸;连接部,设置在滚动本体上且与滚轮连接,连接部具有第一止转面,滚轮具有第二止转面,第一止转面与第二止转面止转配合。
进一步地,连接部为连接轴,滚轮还具有第一安装孔,连接轴伸入至第一安装孔内且与第一安装孔限位配合;其中,第一止转面为连接轴的部分外周面,第二止转面为第一安装孔的部分孔壁。
进一步地,第二机座包括;第一机座本体,具有第一安装凹部,安装支架与第一机座本体连接;第二机座本体,部分第二机座本体伸入至第一安装凹部内且与第一机座本体连接,过丝孔设置在第二机座本体上,第二机座本体具有与过丝孔连通的第二安装凹部;其中,第一安装凹部与第二安装凹部形成第一安装腔。
进一步地,计量组件还包括:锁紧结构,锁紧结构穿设在第一机座本体和第二机座本体上,以对第一机座本体和第二机座本体进行锁紧。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凹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第二安装凹部朝向滚动本体的内表面为弧形面,凸起用于将滚动本体压紧在焊丝上。
进一步地,第一机座本体具有观察口,观察口与第一安装凹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17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