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固定调节的工作台挠度补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37510.4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78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迎年;张一帆;胡有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力源数控刃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5/06 | 分类号: | B21D5/06;B21D37/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郭大美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固定 调节 工作台 挠度 补偿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固定调节的工作台挠度补偿装置,属于工作台相关设备技术领域。它包括底座和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包括紧固斜块、固定件和顶压件,所述底座上设置滑槽,所述紧固斜块置于底座滑槽中,紧固斜块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所述固定件穿过紧固斜块,所述顶压件设置在底座上,并从紧固斜块相对的两端顶压紧固斜块。通过结构上的优化,其紧固的结构较为稳定,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松动,整体的固定调节的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作台相关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于固定调节的工作台挠度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车体钣金结构件的需求在逐年增加,轨道交通车体钣金结构件的折弯模具作为车体加工技术的关键设备,广泛适用于动车、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车体以及各类车辆制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在进行许多轨道交通的零部件生产中,需要使用折弯机进行生产。
折弯机在对板材进行折弯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的存在自身架构的受力造成滑块产生弹性变形,虽然变形量极其微小,但对于高精度折弯工件而言,被制作件依然容易产生挠度变形,无法保证角度的全长一致性。对于传统的以液压为施力源的折弯机而言,由于油缸的施力不均匀,在折弯过程中,会使工件在长度方向上产生一个挠度,且超长折弯模具也经常用于折弯较短的工件,这样会造成上模仅在下模的中间部位施力,长期使用后,容易造成工作台中间部位下凹,也严重影响了工件的直线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以采用增加机身整体重量从而强化机身刚度和强度,但这样增加了设备成本,不符合现代化制作制造业的要求;二是选择挠度补偿工作台,这种方法成本较低,目前国内外的折弯机一般有两种挠度补偿方式:一种是把多台液压缸嵌在工作台立板里的液压挠度补偿;另一种则是由多组加凸楔块组成的机械挠度补偿。对于使用楔块进行机械挠度补偿有专利进行记载,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20271046.9,公告日2012年3月7日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折弯机的斜楔式挠度补偿装置,该装置包括上盖板和底座,底座上沿长度方向开设矩形槽,矩形槽中安装有下拖板,下拖板上纵向均布安装奇数组斜楔机构,各斜楔机构均由自下而上依次叠装的斜楔Ⅱ和斜楔Ⅰ组成,下拖板上依次叠装矩形垫铁、上拖板,楔块Ⅰ均匀嵌套在上拖板上,上盖板通过螺钉与斜楔Ⅰ固定连接。
另有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20545340.7,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折弯机工作台挠度补偿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沿纵向设置有矩形槽,矩形槽内设置有若干斜楔,斜楔上表面设置有朝纵向的第一斜面,斜楔上方设置有下表面为第二斜面的圆弧盖板,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对应;圆弧盖板与底座之间相对矩形槽纵向固定,各斜楔之间设置有空心隔套管;斜楔和空心隔套管之间穿装有拉杆,拉杆为螺纹杆;空心隔套管内壁设置有与螺纹杆对应的螺纹。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11479570.8,公开日为:2019-02-15的“一种折弯机工作台纵向机械挠度补偿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其包括上斜板和下斜板,上斜板和下斜板均为整体结构且尺寸相一致,其中上斜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朝纵向的第一斜面,第一斜面的斜率从中间至两端由一个较大的斜率Kj减少到一个较小的斜率Ki,相邻的两第一斜面通过圆弧面衔接,圆弧面的弧度由中间至两端由一个较小的弧度Ri增加到一个较大的弧度Rj;下斜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第一斜面对应的第二斜面。但上述补偿装置在进行折弯机工作台的补偿过程中,不能结合工作台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确补偿。但上述工作台挠度补偿装置不能方便的进行固定调节。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工作台挠度补偿装置不便于使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便于固定调节的工作台挠度补偿装置,通过结构上的优化,其紧固的结构较为稳定,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松动,整体的固定调节的效果好。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力源数控刃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力源数控刃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75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