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四级分层递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34515.1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43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郭小江;唐巍;李新凯;叶昭良;闫姝;付明志;秦猛;劳文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海上风电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7/02 | 分类号: | F03D7/02;F03D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列 风轮 机组 分层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四级分层递阶控制方法,属于风电控制技术领域。采用四级分层控制逻辑,通过单风轮控制级、两风轮协调控制级、双风轮机组系统控制级和网源协调级的四级控制架构,从双风轮机组网源侧、再到机组侧、协同控制侧、单风轮侧,层层递进,形成完备的保护控制逻辑。四级分层递阶控制以机组出力最优、载荷最低为目标,协同控制双风轮出力,机组效率更高、并网更加友好,提高风能利用率,并大幅度降低风电机组度电成本,提高机组的并网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风电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四级分层递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发展,目前主流风电机组采用单风轮水平轴形式,且朝着大型化发展,但随着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其核心关键技术受到诸多限制,迫切需要发展新形式高效风能转换装置。
串列式双风轮结构形式以其高效率、关键核心设备成熟而受到重视。串列式双风轮机组具有前后两个风轮,两风轮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所以双风轮机组在运行上与单风轮机组具有很大区别,但是现有报道的双风轮机组控制逻辑仍采用传统单风轮机组控制逻辑,导致双风轮机组风能利用效率未能发挥到最优,并网友好性也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四级分层递阶控制方法,可提高风能利用率,降低风力发电机组度电成本,提供机组并网的友好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四级分层递阶控制方法,,采用包括单风轮控制级、两风轮协调控制级、双风轮机组系统控制级和网源协调级的四级控制架构,每级执行各自的控制任务;其中:
单风轮控制级的控制任务包括:前风轮的变速和变桨控制,后风轮的变速和变桨控制;
两风轮协调控制级的控制任务包括:机组的运行区间划分、出力协同和主共振穿越;
双风轮机组系统控制级的控制任务包括:虚拟同步、次/超同步振荡和故障穿越;
网源协调级的控制任务包括:功率调制、频率调制、电压调制,以及根据网源侧需求调节机组的功率、频率和电压;
四级控制分层递阶,协同控制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的出力,实现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的出力最优和载荷最低。
优选地,单风轮控制级进行前风轮和后风轮的变桨控制时,前风轮叶片桨距角由前风轮变桨系统传感器反馈信号获得,后风轮叶片桨距角由后风轮变桨系统传感器反馈信号获得;单风轮控制级进行前风轮和后风轮的变速控制时,前风轮转速由双转子发电机外转子转速反馈信号获得,后风轮转速由双转子发电机内转子反馈信号获得。
进一步优选地,单风轮控制级通过调节变流器电流,来调节前风轮和后风轮各自的转速,进而通过双风轮功率的调节,使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的整体出力最大。
优选地,运行区间划分是根据前后风轮高效区所对应的风速段,以机组高效区最宽为目标,划分前后风轮的运行区间。
进一步优选地,运行区间划分时,后风轮的启动风速、额定风速和停机风速高于前风轮。
优选地,出力协同是通过改变前后风轮的转速、桨距角,达到功率最高、载荷最低的控制目标。
优选地,主动共振穿越是通过控制前后风轮的转速,主动快速穿越共振区。
优选地,在遇到极端风况或停机风速时,两风轮协调控制级通过控制后风轮为前风轮提供反向制动力矩。
优选地,前风轮功率曲线按常规单风轮机组设计,后风轮功率曲线具有冗余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海上风电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海上风电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45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