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33634.5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86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文;徐宁宁;耿润辉;林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B65G47/18 | 分类号: | B65G47/18;B65G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大型 底部 初始 压力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方法,包括:料仓、料仓固定装置、连接装置、给料装置、加强托架、升降装置。料仓与给料装置之间缝隙用连接装置连接,连接装置起到挡料和密封作用,防止漏料和溢尘。料仓通过料仓固定装置固定于地面,给料装置处于料仓下方负责输送物料,升降装置安装在加强托架下方将给料装置托起。升降装置可将给料装置升起一定高度或下降一定高度。当料仓内装有物料,给料装置准备启动输送物料时,升降装置从高位点下降20mm~120mm。此时料仓内部物料力链的构型发生改变,仓压降低,此时再启动给料装置所需电机提供的转矩变小。当料仓内物料排空时,升降装置上升复位到高位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料仓储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锥型或倒梯形料仓在煤炭,冶金,化工,粮食等行业被广泛应用,用于物料储存、转运和装运等过程,且料仓底部通常使用给料设备实现物料转运。
当料仓出流孔口设计的小到某一临界值时,会出现出料孔结拱堵塞的现象,甚至由于成拱瞬间,料仓内颗粒群应力和颗粒对仓壁的摩擦力分布陡变,容易引发仓壁振动和屈曲导致整体结构垮塌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了使物料流动顺畅,较大的出料量,料仓口往往设计的比较大,这就使得料仓下产生极大的仓压,尤其是煤炭,钢铁等矿业行业。通常仓下有输送机负责料仓物料的转载,输送。较大的仓压会要求振动给料机,刮板给料机,重型板式给料机等给料设备具备较大的启动功率,选用更大功率的电机。而启动功率过后正常工作时功率降低至额定功率50%左右,这样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其输出机械功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功率因数和效率都不高,不但对用户和电网不利,还会造成电能浪费,并增加不必要的制造成本。
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方法,可以降低启动功率,使给料设备正常工作时的功率达到合理的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实现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料仓下给料系统,该给料系统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实现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装置。
在给料系统中,由于料仓底部不断输送物料颗粒,在料仓内部颗粒向下蠕动,且下层物料受上方物料挤压持续接触形成力链,料仓内部诸多力链相互交接构成物料力链复杂构型,其构型在重力、仓底位移和仓壁支撑作用下发生复杂演化。研究发现力链的构型对料仓底部压力有直接影响。根据料仓内物料力链影响仓压的细观机理,设计了一种降低大型料仓底部初始压力的方法,包括:料仓、连接装置、给料装置、加强托架、升降装置。料仓与给料装置之间缝隙用连接装置连接,连接装置起到挡料和密封作用,防止漏料和溢尘。料仓通过支撑固定于地面,给料装置处于料仓下方负责输送物料,升降装置安装在加强托架下方将给料装置托起。升降装置具有升降功能,可将给料装置升起一定高度或下降一定高度。
当料仓内装有物料,给料装置准备启动输送物料时,升降装置从高位点下降20mm~120mm。此时料仓内部物料力链的构型发生改变,仓压降低,此时再启动给料装置所需电机提供的转矩变小。当料仓内物料排空时,升降装置上升复位到高位点。优选地,升降装置降低高度时,应先经历匀速和匀减速运动过程,且减速时间要大于10s,减速距离大于10mm,这样可以有效削弱料仓内物料下降的惯性力转化为对给料装置的冲击力。
优选地,料仓为钢结构,与基础固定连接。
优选地,给料装置为刮板给料机。
优选地,加强托架固定连接于刮板给料机下方,起到提高刮板给料机强度和托举作用。
优选地,升降装置采用液压升降机作为主要部件,液压升降机上部分与加强托架固定,下部分与地面固定。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36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