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31966.X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9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谢洪昌;王海礁;赵世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绥化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D34/835 | 分类号: | A01D34/8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2054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粉碎 还田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装置,采取以两垄之间的区域为一个作业区,用圆盘刀把作业区域内外的秸秆割离,搂草盘将秸秆搅起并向中间归靠,对归靠的秸秆进行两次粉碎,最后抛撒还田;该装置,包括机架、搂草部件、挡板、横粉碎部件、竖粉碎部件、传动箱、限深辊,横粉碎部件先对秸秆进行一次粉碎,竖粉碎部件进行二次粉碎和揉丝,使作业后秸秆更细碎;通过对该装置的组装可实现大动力牵引、大幅宽作业,打破了传统秸秆还田机幅宽窄的局限,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按照所具备的动力,进行个性化组装,既适于旱田大面积作业,又适于水田小面积作业,结构简单,作业效果好,适用广,成本低,好维护,易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自然转移,农村居住人口大量减少,秸秆燃料化、饲料化等利用率极大降低,加之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造成秸秆过剩,前几年秸秆80%以上被露天焚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近几年,秸秆禁烧法令出台,黑土耕地保护受重视,秸秆还田利用被广泛实施,秸秆还田利用首要环节是秸秆粉碎,然后进行翻埋还田或碎混还田;现有的秸秆还田机为通轴高速顺时针旋转,受地形影响,幅宽受限,低洼地面及垄沟处秸秆不能被打到,顺垄沟秸秆粉碎质量差,粉碎质量直接影响秸秆翻埋质量及后期播种质量,作业效率低,同时秸秆还田作业和翻埋作业需匹配两台不同动力的拖拉机,且长轴加工成本高,机器动平衡难维护,使用寿命短,所以对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重新设计十分必要;本装置的研制解决了上述所有难题,单个装置作业幅宽窄,仿形好,工作面低,秸秆粉碎量多,通过对该装置的组装可实现与翻埋动力相匹配的幅宽,减少一台动力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横向和竖向双轴设计使秸秆粉碎效果更佳,缩短秸秆腐烂时间,结构简单,易维护,成本低,易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装置,利用本发明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仿形好,工作面低,粉碎量大,粉碎质量好;同时通过对该装置的组装可实现大幅宽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满足大机械作业,结构简单,易维护,易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秸秆粉碎还田方法,采取以两垄之间的区域为一个作业区,用圆盘刀把作业区域内外的秸秆割离,针对作业区域内的秸秆进行两次粉碎,最后抛撒还田,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用圆盘刀把作业区域内外的秸秆割离,并用搂草盘把作业区域内的秸秆搅起并向垄沟中间归靠;
第二步,横粉碎部件先对搂草盘作业后的秸秆进行一次粉碎作业,秸秆在粉碎刀Ⅰ的作用力和防护罩Ⅰ的导流下进入纵向粉碎部件,粉碎刀Ⅱ和揉丝板对秸秆进行二次粉碎作业和揉丝作业;
第三步,粉碎后的秸秆从挡板下部喷出至限深辊上,八棱形的限深辊对粉碎的秸秆进行均匀抛撒。
用于实施前述方法的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包括机架、圆盘刀、搂草部件、横粉碎部件、竖粉碎部件、传动箱、限深辊。
所述机架,包括左右立板、横梁,横梁两端焊合螺接盘,螺接盘与左右立板螺接固定,中间两根横梁纵向焊合一定宽度的两短梁呈“目”字形。
圆盘刀置于前横梁两侧,把作业区域内外的秸秆割离。
所述搂草部件,包括搂草盘和安装柄,搂草盘前后交错设于圆盘刀的后方,安装柄一端安装搂草盘,另一端螺接在左右立板上,高低可调节,搂草部件能够将秸秆搅起并向中间归靠。
所述横粉碎部件,包括粉碎轴Ⅰ、粉碎刀Ⅰ、防护罩Ⅰ,粉碎轴Ⅰ长度大于垄距,粉碎刀Ⅰ安装在的粉碎轴Ⅰ的刀座上,为了增加粉碎刀Ⅰ和垄沟及两侧的贴合度,中间安装长刀,两侧安装渐短刀,粉碎轴Ⅰ与左右立板外侧用轴承座螺接固定,两端配装皮带轮,上部用防护罩Ⅰ防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绥化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绥化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19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