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及其减振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24165.0 | 申请日: | 2020-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83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徐溢琪;王涵;凌梓洋;郭迎庆;蔡卓城;吴莹;蒋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F16F9/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王美章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永磁 流变 阻尼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磁套壳,由高导磁材料制造,所述隔磁套壳内部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柱形腔和第二柱形腔;
磁流变液,填充在所述第二柱形腔中;
连接法兰,其下端通过一竖杆与一横杆刚性连接,所述横杆的上端面上位于所述竖杆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两根活塞杆,横杆的下端面连接一竖向布置的阻尼减振柱,所述阻尼减振柱能够伸入所述第二柱形腔的磁流变液中,并且所述减振柱与所述第二柱形腔间隙配合;
所述隔磁套壳上临近所述第二柱形腔的两侧设有对称布置的两个空腔,两个空腔中设有极性相对的两个永磁铁;
隔磁环,套接固定在所述阻尼减振柱的上端,所述隔磁环的导磁率大于所述隔磁套壳的导磁率,并且,当两根活塞杆带动所述阻尼减振柱下移的过程中,所述隔磁环能够使得永磁铁的磁路优先从隔磁环中通过,以使阻尼减振柱和永磁铁中的磁场强度随着阻尼减振柱的下移而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远离第二柱形腔的一侧侧壁为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形腔的底部设有用于对所述阻尼减振柱进行限位用的磁流变弹性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有第三柱形腔,第三柱形腔的中部放置所述隔磁套壳;
所述阻尼减振柱的底部设有一直径较小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能够穿过所述磁流变弹性体,与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的第四柱形腔滑动配合,所述第四柱形腔的底部设有用于检测所述阻尼减振柱位移的位移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下端面上位于所述隔磁环的两侧设有两个活塞帽钉,所述活塞帽钉用于当活塞杆向下运动时增大磁流变液对活塞杆的阻力。
6.一种轨道减振方法,使用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永磁铁的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连接法兰未受到外力作用,此时与阻尼减振柱连接的隔磁环位于永磁铁的上方,隔磁环离工作区有一定的距离,此时大部分的磁力线会通过隔磁套壳从N极出发回到S极,只有少量或几乎没有水平磁力线通过磁流变液所在的工作缝隙,磁流变液处于高流动状态,输出阻尼力小;
当连接法兰受到外力作用向下运动,与阻尼减振柱连接的隔磁环也一起向下运动,当隔磁环移动到磁流变液的工作缝隙处,由于隔磁环的高磁导性,此时大部分的磁力线将水平通过磁流变液工作缝隙,磁力线从一侧的N极出发回到另一侧的S极,从而改变了磁流变液体的性质,从而调整输出阻尼力的大小,达到减振的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阻尼减振柱向下的压力过大时,由所述磁流变弹性体进行缓冲,以此减小车体运行时带来的振动,从而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噪音影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位移传感器检测连接法兰振动产生的位移是否正常,以此对该磁流变减振系统的运行进行排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416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