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个折型簧安装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21090.0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3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杰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30 | 分类号: | B25B27/30;B65G15/5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赵心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个折型簧 安装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具体公开了多个折型簧安装设备,包括传送框架的传送带、转动轮、挂设框架的挂设单元以及若干对折型簧进行轴向拉伸的拉伸单元;拉伸单元包括支撑壳、滑移杆、支撑簧和推动滑移杆竖直移动的液压杆,支撑壳水平设置有供滑移杆水平穿过且竖直滑动的滑移孔,液压杆的下端穿过支撑壳与滑移杆的侧壁滑动接触或者相抵,支撑簧竖直安装在支撑壳内,支撑簧的下端与支撑壳的底面固定连接,支撑簧的上端与滑移杆的侧壁滑动接触或相抵;滑移杆的侧壁可与折型簧的局部相抵。本方案中滑移杆与若干折型簧的局部相抵后推动折型簧的下端下移,可将折型簧的下端拉伸至框架下侧的卡扣处,可快速完成若干折型簧的批量安装,安装的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领域,具体涉及多个折型簧安装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能为司乘人员提供便于操作、舒适安全的驾驶和乘坐的位置,其中后排座椅的乘坐面积大,相应的对人体支撑的面积较大;为了提升汽车座椅的舒适度,同时降低汽车座椅的加工成本,汽车座椅靠背一般呈框架状,然后会在汽车座椅靠背的框架安装折型簧,提示汽车座椅靠背的弹性,同时能对人体进行支撑。
在将折型簧安装到框架上时,折型簧的一端先嵌在框架一侧的其中一个卡扣上,然后手动拉动折型簧的另一端,将折型簧的另一端沿轴向拉伸至框架另一侧的另一个卡扣上,由于折型簧轴向上的弹性较小,人工在对折型簧进行拉伸安装时,单个折型簧的安装就要5min左右,且十分的费力;同时在进行安装时,只能单次对单个折型簧进行安装,进一步导致安装的效率低,造成折型簧的安装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多个折型簧安装设备,以解决在进行安装时,单次只能对单个折型簧进行安装,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多个折型簧安装设备,包括机架、传送框架的传送带以及带动传送带转动的转动轮,转动轮转动安装在机架上,还包括挂设框架的挂设单元以及若干对折型簧进行轴向拉伸的拉伸单元,传送带上固定安装有若干挂钩,挂钩可与挂设单元相对;拉伸单元包括支撑壳、滑移杆、支撑簧和推动滑移杆竖直移动的液压杆,支撑壳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支撑壳水平设置有供滑移杆水平穿过的滑移孔,滑移孔呈竖直条状,液压杆的下端穿过支撑壳与滑移杆的侧壁滑动接触或者相抵,支撑簧竖直安装在支撑壳内,支撑簧的下端与支撑壳的底面固定连接,支撑簧的上端与滑移杆的侧壁滑动接触或相抵;支撑簧未压缩时,支撑簧顶端位于滑移孔的顶部处;滑移杆的侧壁可与折型簧的局部相抵,且折型簧的轴线可与折型簧的竖直轴线垂直。
基础方案的原理及其优点:在进行折型簧的安装时,先让转动轮带动,转动轮带动传送带转动,传送带转动时带动挂钩同步传动,当挂钩即将转动至转动的下侧时,挂设单元将框架挂设到挂钩上,挂钩转动至竖直状态,此时框架在重力的作用下处于竖直状态,并且与拉伸单元相对;然后在若干框架上依次进行折型簧的预安装,将若干折型簧的上端均卡扣安装在框架上侧的卡扣上,折型簧呈竖直状态。
待位于传送带下侧上的挂钩上均挂设有框架后,暂停转动转动轮,滑移杆水平滑动,滑移与支撑簧和液压杆的端部滑动接触,使得滑移杆水平穿过若干框架上的折型簧,滑移杆的侧壁与若干折型簧的侧壁相对,然后液压杆伸长,液压杆推动滑移杆下移,滑移杆下移的过程中弹簧被稳定的压缩,滑移杆沿滑移槽稳定的竖直移动,滑移杆与若干折型簧的局部相抵后推动折型簧的下端下移,待折型簧的下端与框架下侧的卡扣处相对时,将折型簧的下端卡扣至框架的下侧的卡扣处即可,可完成若干折型簧的批量安装,安装的效率高。
进一步,支撑簧外套设有纤维布,纤维布与支撑簧固定连接。
当滑移杆相对支撑簧的端部水平滑动时,纤维布能够对支撑簧进行保护,避免支撑簧产生水平方向上的形变,能让支撑簧对滑移杆进行稳定的支撑,让滑移杆保持水平状态。
进一步,挂钩呈“L”型,挂钩的顶端与传送带的表面固定连接,且挂钩远离传送带的一端与挂钩竖直段的下段处相对,挂钩远离传送带的一端与挂钩竖直段的上部和中部处形成供框架嵌入的切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杰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杰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10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