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15399.9 | 申请日: | 2020-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9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淮鑫;夏顶锁;陈稳锁;陈重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毛姗 |
| 地址: | 22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逆变器 薄膜 电容 散热 效率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薄膜电容器固定安装在排热风管的上端内部,所述薄膜电容器的下端外部装设有感温电控组件,所述排热风管的底部装设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上端设置有吸热机构,通过感温电控组件实时感受薄膜电容器的表面温度,在当薄膜电容器表面温度过高时,感温电控组件的电路流通,启动散热风机对薄膜电容器进行散热,同时通过散热风机的风力吹动吸热机构贴附在薄膜电容器的表面吸收热量,进而降低薄膜电容器的发热温度,对薄膜电容器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同时感温电控组件的自动感温能力,使得散热风机的控制电路能够自动闭合和中断,从而大大节省电力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容散热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薄膜电容器是以金属箔当电极,将其和聚乙酯,聚丙烯,聚苯乙烯或聚碳酸酯等塑料薄膜,从两端重叠后,卷绕成圆筒状的构造之电容器。而依塑料薄膜的种类又被分别称为聚乙酯电容(又称Mylar电容),聚丙烯电容(又称PP电容),聚苯乙烯电容(又称PS电容)和聚碳酸酯电容。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在长时间工作时或者高温天气下使用,其表面温度较高易于发生损坏或者爆炸的危险,因此需要对薄膜电容进行散热处理。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技术存在以下问题:传统的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方式大多通过风口直排式、风机处理式及水冷降温式。风口直排式结构简单,但是散热效果较差,尤其在较为封闭的情况下;而风机处理式的成本较大,耗电多;水冷降温式的体型较大,占用布局空间较多,需要借助水泵等其他设备进行循环降温,成本也相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散热效果差、成本高与体型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由感温电控组件监控薄膜电容器温度变化,通过感温电控组件实时感知薄膜电容器温度,随着薄膜电容器的温度升高感温电控组件上的活动导电环逐渐受热变形而向外张开,在当薄膜电容器温度升高至设定值后,感温电控组件上的活动导电环张开后贴附在固定导电环上,使得用于控制驱动电机的控制器电路流通,从而控制散热风机开始工作;
S2、由散热风机对薄膜电容器进行降温处理,控制器电路流通后驱动电机受到控制指令带动风机机头做旋转运动,通过风机机头上的叶片产生气流,将薄膜电容器散发的部分热量沿着螺旋风道排出排热风管;
S3、在S过程中,吸热贴块同样受到气流的作用向上浮起,从而贴附在薄膜电容器的下端面,由吸热贴块将薄膜电容器表面温度吸收,进一步降低薄膜电容器的温度;
S4、薄膜电容器温度下降,感温电控组件上的活动导电环受到温度影响逐渐恢复原始状态,从而使用于控制驱动电机的控制器电路中断,进而散热风机停止工作。
优选的,所述薄膜电容器固定安装在排热风管的上端内部,所述薄膜电容器的下端外部装设有感温电控组件,所述排热风管的底部装设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上端设置有吸热机构,所述感温电控组件实时感受薄膜电容器的表面温度,在当薄膜电容器表面温度过高时,感温电控组件的电路流通,启动散热风机对薄膜电容器进行散热,同时通过散热风机的风力吹动吸热机构贴附在薄膜电容器的表面吸收热量,进而降低薄膜电容器的发热温度;
所述散热风机包括驱动电机与风机机头,所述风机机头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所述风机机头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叶片;
所述吸热机构包括导向管与吸热贴块,所述吸热贴块的下端滑动插接于导向管中,所述导向管通过轴承转动卡接于风机机头上;
所述感温电控组件包括固定环架、固定导电环与活动导电环,所述固定环架固定套接在薄膜电容器上,所述固定导电环与活动导电环均通过固定爪扣固定在固定环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53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福喷丁含量的分析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解铜生产工艺的电解液净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