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8254.6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5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沈上圯;张国城;吴丹;杨振琪;吕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G01N1/28;G01N1/38;G01N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解政文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餐饮 油烟 标准 发生 装置 | ||
本发明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加热模块和蠕动泵,加热模块和蠕动泵分别与控制面板连接,控制面板设在壳体的外侧,加热模块的进气口用于与高压气源连接,加热模块的出气口与喷嘴连接,蠕动泵的进口端连接油桶,蠕动泵的出口端与喷嘴连接。本发明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通过采用油与热压缩空气混合雾化后而产生稳定的油烟,极大地简化了产品的内部结构,使得其体积和重量随着减小,方便携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油烟净化装置测试的油烟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伴随产生的油烟排放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形势非常严峻,研究表明北京市餐饮业油烟污染源已经成为大气中PM2.5的重要来源。而且,油烟的物理化学特性复杂,直接排放于人口密集区域,直接和二次污染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油烟作为食用油及油脂在高温状态下产生的挥发物及冷凝水汽和室内含尘气体、灶具燃烧产生的废气和高温气体、炭黑等多种成分的混合体,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开展餐饮油烟的治理,首要在于发展油烟监测和净化技术。目前,我国只有少数机构具有油烟监测仪器和净化设备的计量检测能力,而且检测中油烟发生方法不统一,各机构之间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导致相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HJ/T 62-2001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规定了一种标准油烟发生装置,该装置通过向加热容器中定量滴加植物油和水,产生的烟气模拟实际油烟,与《GB/T 17713-2001吸油烟机》、专利CN205941029U中涉及的装置类似,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油烟发生方法。该装置通过向加热容器中滴加食用植物油和水,植物油可能在容器表面碳化,阻碍油烟裂化效率,油烟浓度变化过大,稳定性较差。
专利CN107843697公开了一种餐饮废气模拟发生装置,通过分别产生油雾和水雾,混合后进入加热装置,从而模拟油烟。该装置功能体积较大,只能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无法移动。当已安装的油烟监测仪和大型油烟净化器需要计量检测时,需要在餐饮企业的厨房发生稳定的油烟,该装置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开发一种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满足实验室和安装现场的监测仪器和净化设备的计量检测需要,将大大提高我国餐饮油烟治理的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小且方便携带的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
发明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的加热模块和蠕动泵,所述加热模块和蠕动泵分别与控制面板连接,所述控制面板设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加热模块的进气口用于与高压气源连接,所述加热模块的出气口与喷嘴连接,所述蠕动泵的进口端连接油桶,所述蠕动泵的出口端与所述喷嘴连接。
本发明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其中所述加热模块上连接有热电偶,所述热电偶与PID控制器,所述PID控制器与所述加热模块连接。
本发明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通过采用油与热压缩空气混合雾化后而产生稳定的油烟,极大地简化了产品的内部结构,使得其体积和重量随着减小,方便携带;同时,热电偶和PID控制器保证了热压缩空气的温度的稳定性,蠕动泵提高了标准油的传输速度的稳定性,两者结合进一步保障了油烟产生的稳定性,使得净化装置的检测仪器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本发明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完全满足净化装置的检测仪器对油烟发生装置的要求,其产生的油烟更加稳定,使得净化装置的检测仪器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有助于提高我国餐饮油烟治理的水平。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便携式餐饮油烟标准发生装置的去掉前侧壳体后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82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煤层气开发靶区优选方法
- 下一篇:微生物肥料生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