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流量行为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方法、系统及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02419.9 | 申请日: | 2020-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8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双武;程思雨;马元懿;杨锋;杨坚;张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G06F16/906;G06F16/903;G06N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韩珂 |
| 地址: | 10019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流量 行为 恶意 加密 检测 方法 系统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流量行为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方法、系统及设备,不需要对数据包进行过多的人工分析,只需要提取数据包的统计特征和SSL(Secure Sockets Layer,SSL)/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协议字段的部分信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特征处理得到隐含特征,进而进行加密流量检测,并通过指纹信息调整检测结果;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还提高了恶意流量检测的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流量行为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应用规模的扩大,对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加密手段实现数据隐私保护,网络中加密流量占比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攻击者也通过加密手段隐藏自己的信息,使用加密通信的恶意代码、加密信道的恶意攻击层出不穷,这给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流量检测方法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主流的加密流量攻击检测手段有两种:解密后检测和不解密检测。业界网关设备主要使用解密流量的方法检测攻击行为,但这种解方法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成本很高,同时也违反了加密的初衷,解密过程会受到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考量,不解密进行流量检测的方法逐渐被业界研究人员关注起来,这种方法无需对其进行解密,通过利用已经掌握的数据资源,对加密流量进行判别。
传统不解密流量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五元组信息。但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中,随着端口跳变技术、动态端口技术、隧道技术的提出与使用,使得基于端口等五元组信息的流量检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检测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流量行为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方法、系统及设备,有效的利用加密流量的行为特征,充分利用了加密对流量协议与数据长度的影响,提高了恶意流量检测的准确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流量行为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方法,包括:
从待检测的流量数据包中提取包含流量行为分布及SSL/TLS协议信息的特征,并对特征进行编码;
通过深度神经网络从编码后的流量行为分布中提取隐含特征,并结合编码后的SSL/TLS协议信息进行分类检测;
结合指纹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对分类检测结果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分类检测结果。
一种基于流量行为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系统,用于实现前述的方法,该系统包括:
特征提取单元,用于从待检测的流量数据包中提取包含流量行为分布及SSL/TLS协议信息的特征,并对特征进行编码;
深度神经网络,包括编码器与解码器、以及全连接的MLP网络;所述编码器与解码器从编码后的流量行为分布中提取隐含特征;全连接的MLP网络,结合隐含特征与编码后的SSL/TLS协议信息进行分类检测;
指纹信息匹配单元,用于结合指纹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对分类检测结果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分类检测结果。
一种基于流量行为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设备,设备部署在网关节点与防火墙之间,设备中配置了前述的系统,并包含报警器;当通过系统检测到恶意流量时,驱动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不需要对数据包进行过多的人工分析,只需要提取数据包的统计特征和SSL(Secure Sockets Layer,SSL)/TLS(Transport LayerSecurity,TLS)协议字段的部分信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特征处理得到隐含特征,进而进行加密流量检测,并通过指纹信息调整检测结果;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还提高了恶意流量检测的准确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北京中科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24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