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02080.2 | 申请日: | 2020-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3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跃进;李世佳;陈龙文;刘健;温振波;刘振华;袁一炬;陈集勇;袁兴明;郭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B01D29/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51001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环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气举反 循环 降水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管(1),所述空心管(1)的顶部设有连通空心管(1)内部和外部的出水口(2),所述出水口(2)用于连接出水管;所述空心管(1)的底壁均匀分布有多个与外部相通的通孔(3);所述空心管(1)的底部外设有拦污格栅(4),所述拦污格栅(4)与通孔(3)相通;所述空心管(1)的一侧下部连通有进气管(5),所述进气管(5)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空心管(1)内部并朝向所述空心管(1)的底壁,进气管(5)的进气口位于空心管(1)外部并连通有空压机(6);所述进气管(5)的出气口和空心管(1)的底壁之间设有止水垫片(7),所述止水垫片(7)可分离地铺设在所述空心管(1)的底壁上并覆盖所有通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通孔(3)的面积为0.0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垫片(7)采用塑胶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供气软管(9)连通所述进气管(5)的进气口和空压机(6),所述供气软管(9)靠近空压机(6)的一端设有常闭气动电磁开关(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2)为空心圆柱钢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止挡装置(8),所述止挡装置(8)位于所述止水垫片(7)的上方。
7.一种利用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为:
将出水口连接出水管(100)后将基坑气举反循环降水装置整体置入所述降水井管(200)内直至其到达降水井管(200)的底部;在没有启动空压机(6)加气时,止水垫片(7)处于松开状态,此时空心管(1)内压力远远小于降水井管(200)内压力,空心管(1)外侧积水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依次经过拦污格栅(4)和通孔(3),顶起止水垫片(7)并进入空心管(1)内部形成水柱,直至空心管(1)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平衡;
开启空压机(6)加气后,气流进入空心管(1)内,气流和水柱在空心管(1)内形成了水气混合物,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向空心管(1)外部流动,从而沿着出水口和出水管被抽出;
抽水完成后,停止空压机(6),止水垫片(7)失去气压的压力作用后再次处于松开状态,此时空心管(1)内压力远远小于降水井管内压力,空心管(1)外侧积水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再次进入空心管(1)内部形成水柱,直至空心管(1)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平衡,再次进行抽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20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