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0kV线路上的继电保护装置应用网关的协议转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97595.8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15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聂凡;朱颖;朱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69/08 | 分类号: | H04L6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0 kv 线路 保护装置 应用 网关 协议 转换 方法 | ||
1.一种10kV线路上的继电保护装置应用网关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继电保护装置采用的协议描述信息、电力SCADA采用的协议描述信息、协议转换信息、设备信息和地址信息写入协议配置文件,加载协议配置文件,生成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协议集合、电力SCADA协议集合、协议转换集合、设备信息表和地址信息表;
步骤2:应用网关接收数据,并识别完整数据帧;SCADA下发召唤命令在执行继电保护装置上传数据后执行,若接收数据为SCADA下发召唤命令的数据,执行步骤6;
步骤3:识别数据帧所属协议以及数据帧类型;
步骤4:将该数据帧与数据帧所属协议对应的协议集合进行匹配,若匹配失败,则执行步骤2,若匹配成功,读取该数据帧的数据值然后乘以系数计算出参数实际值;
步骤5:查询协议转换集合,找到目标协议号以及目标数据帧编号;当接收数据为继电保护装置上传数据时,将参数实际值缓存至应用网关,继电保护装置上传数据结束;
步骤6:查找目标协议集合中的数据项,按照数据格式以及系数将参数实际值转换为目标协议传输值;
步骤7:转换结束后,构造目标数据帧,将目标协议传输值加上报文控制信息、帧头以及帧尾得到目标数据帧;
步骤8:当接收数据为电力SCADA下发召唤命令的数据时,将目标数据帧发送至电力SCADA,当接收数据为电力SCADA下发控制命令的数据时,应用网关将目标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设备信息表包括所有继电保护装置的设备编号、设备类型、设备名称、协议号、IP和端口号,地址信息表包括所有继电保护装置的设备编号和地址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继电保护装置采用自定义协议,自定义协议的协议描述信息包括帧头、帧尾、校验方式、帧长位置、帧长字符描述、设备编号位置、设备编号长度、设备编号编码方式、数据区起始位置、数据区字节数、命令标识位置和命令标识字符描述信息,电力SCADA采用的协议是DL/T634.5104-2009规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继电保护装置协议集合中的数据项包括数据项编号、协议号、数据帧编号、起始地址、数据字节数、数据格式、系数以及数据描述;电力SCADA协议集合中的数据项包括数据项编号、数据项地址、协议号、数据帧编号、信息体地址、值类型和数据描述,其中数据项编号唯一;所述协议转换集合中数据项包括源协议号、源数据帧编号、目标协议号、目标数据帧编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识别完整数据帧具体为:若接收数据为继电保护装置上传数据,通过帧头、帧长位置、帧长字符描述、帧尾以及校验方式判断数据帧是否完整,若数据帧完整直接获取数据帧,若数据帧不完整,则重新执行步骤2;若接收数据为电力SCADA下发控制命令的数据,通过帧头、帧长直接截取数据帧获取完整数据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识别出数据帧所属协议是根据协议描述信息识别。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识别出数据帧类型具体包括:当接收数据为继电保护装置上传数据时,通过数据帧的设备编号位置、设备编号长度和设备编号编码方式读出设备编号,再根据设备编号在设备信息表中查找到协议号以及设备类型,然后通过命令标识位置读出命令标识,最后根据命令标识字符描述信息得到相应的数据帧类型;当接收数据为电力SCADA下发控制命令,通过数据帧的地址信息在地址信息表中找到设备编号,通过数据帧的类型标识与传送原因识别出数据帧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属步骤5中查询协议转换集合,找到目标协议号以及数据帧编号的方法为:根据数据帧所属协议对应的协议集合中的协议号、数据帧编号查询协议转换集合,找到目标协议号以及目标数据帧编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759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