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视频识别的吸毒人员现场筛查方法、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6458.2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8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李晓军;杨祥良;谢保泰;聂礼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K9/00;G06V20/40;G06F21/32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丹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视频 识别 吸毒 人员 现场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视频识别的吸毒人员现场筛查方法、装置及系统,利用数据采集端采集数据,采集到的所述数据上传到数据处理模块进行与信息库信息的比对,得到多种比对结果,并对比对结果进行分类处理,根据分类结果获得不同的结果类型,结果类型通过不同状态显示,结果类型被传输到数据接收模块,信息库提取到所述数据的相关信息也显示在数据接收模块。本发明可高效筛查出不同有吸毒风险的人群,可有目标的对中高吸毒风险人群进行吸毒检测,降低了检测成本、监管人员的工作量、提交了筛查的效率,同时通过MR眼镜能够实时录像吸毒检测过程,第一时间获得吸毒检测的结果,样本采集对象与样本检测结果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基于视频识别的吸毒人员现场筛查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吸毒人员现场筛查面临的挑战适于现场快检的检测技术少,以LC-MS 为代表的色谱分析技术准确、可靠,但分析周期长、检测成本高;以胶体金尿检板为代表的免疫层析检测10~15分钟左右出结果,检测速度也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人群筛查的实际需要;尿液检测方式取样不便,不适于公共场合的人员筛查。
现场普检针对性差,对娱乐场所、交通要道等进行例行检测时,往往会对特定现场的全部人员都进行检测(普检)。没有选择性的大量检测即增加了检测成本,也带来检测工作量大、筛查效率低下等问题。被重点监管人员易漏网,有涉毒史的相关人员面对无针对性的大筛查时,会有意识地躲避、蒙混甚至检测做假,若不能及时从人群中识别出可疑人员并重点关注,很容易让其蒙混过关。
监管过程与检测数据分离,监管过程是通过监控摄像头或记录仪形成视频档案;吸毒检测结果由检测设备生成纸质打印结果或是数字化检测证据,但监管过程和吸毒检测数据始终是两个分离的证据,人员和检测数据的一致性易受质疑(例如:被监管对象否认检测数据是自己的)。
相关人员可能被重复检测,对于有涉毒史的登记在册相关人员,由于检测数据不共享或是更新不及时,可能出现在短时间内被多次重复测量的问题。不必要的重复检测浪费了检测资源,也容易引起被检人员的逆反心理,激化矛盾。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视频识别的吸毒人员现场筛查方法、装置及系统。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视频识别的吸毒人员现场筛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利用数据采集端获取对象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上传到数据处理模块与第一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得到比对结果,并对所述比对结果进行分类处理,进而获得不同等级类型的第一结果,将所述第一结果传输至数据接收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不同等级类型的第一结果通过不同的状态显示;从第一信息库获得的与第一数据相关的对象信息也显示在数据接收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上传到数据处理模块与第一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包括:调用信息比对模型/算法对第一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比对结果;所述比对结果进行分类处理,包括调用目标判别器模型/算法对比对结果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获得不同类型的第一结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第一结果的类型判断是否采集对象的第二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数据与第一信息库的信息匹配,判断所述第一结果的等级为高时,所述第一结果显示为第一状态,并采集对象的第二数据和/或将第一数据及第一数据采集地点及时间上传至第一信息库和/或第二信息库;当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一信息库信息部分匹配,判断所述第一结果的等级为中时,所述第一结果显示为第二状态,并采集对象的第二数据和/或将第一数据及第一数据采集地点及时间上传至第一信息库和/或第二信息库;当所述第一数据与所述第一信息库信息不匹配,判断所述第一结果的等级为低时,所述第一结果显示为第三状态,不进行采集第二数据和/或将第一数据及第一数据采集地点上传至第一信息库和/或第二信息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64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容器盖及烹饪器具
- 下一篇:神经网络计算的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