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电联产给水系统二级除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3007.3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0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钱骕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惠联热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50 | 分类号: | F22D1/50 |
代理公司: | 苏州高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74 | 代理人: | 冷泠 |
地址: | 21417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电 联产 给水 系统 二级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电联产给水系统二级除氧工艺,涉及二级除氧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步骤一:给水通过管道进入生水加热器内,生水加热器对给水进行加热;步骤二:加热后的给水通过管道进入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内,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对给水进行加热并进行初步除氧;步骤三:经过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加热和初步除氧的给水通过增压水泵进行增压。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在供热高峰时,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内的压力达到0.02MPa时,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将给水加热至104℃,同时对给水进行初步除氧,将给水内的含氧量降低至15μg/l,经过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加热和初步除氧后,再由填料喷雾式高压除氧天器对给水进行加热并二级除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级除氧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电联产给水系统二级除氧工艺。
背景技术
所谓给水除氧,就是当给水在除氧器中被加热到沸腾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使气体从水中逸出,排入大气。按工作压力来分,应用较多的热力除氧器有0.12兆帕和0.6兆帕的,热力除氧时水必须加热到饱和温度,除氧水的表面积要大(如采用淋水或雾化播散装置),以便逸出的气体能够迅速地排出。真空除氧常在汽轮机凝汽器中进行。化学除氧就是在给水中添加联胺或亚硫酸钠,将水中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给水处理是指对不符合用水对象水质要求的水,进行水质改善的过程,将原水经过投药、混合反应、沉淀(澄清)、过滤、消毒等工艺流程,去除原水中所含的各种有害杂质,达到符合人们生活、生产用水质标准的水。
锅炉给水经生水加热器加热后,由3台喷雾填料式高压除氧器继续提高给水温度并除氧,再通过高压加热器加热后供给锅炉。
上述的二级除氧工艺在供热高峰时,需要3台锅炉满负荷同时运行,二级除氧装置需要通过汽轮机凝汽器补充大量常温除盐水以维持除氧器和锅炉汽包水位,造成喷雾填料式除氧器除氧效果下降,引起给水含氧量超标,给生产运行带来安全隐患,减少了锅炉的使用寿命,增加了除氧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电联产给水系统二级除氧工艺,通过设置的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在供热高峰时,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内的压力达到0.02MPa时,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将给水加热至104℃,同时对给水进行初步除氧,将给水内的含氧量降低至15μg/l,经过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加热和初步除氧后,再由填料喷雾式高压除氧器对给水进行加热并二级除氧,确保供热高峰3台锅炉满负荷工作情况下给水含氧量低于7μg/l,保障锅炉安全稳定运行,增加了锅炉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除氧的生产成本,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热电联产给水系统二级除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给水通过管道进入生水加热器内,生水加热器对给水进行加热;步骤二:加热后的给水通过管道进入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内,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对给水进行加热并进行初步除氧;步骤三:经过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加热和初步除氧的给水通过增压水泵进行增压;步骤四:增压后的给水经过热水泵进入除氧上水母管内进行分配;步骤五:除氧上水母管将给水分配到三喷雾填料式高压除氧器内进行加热并二次除氧;步骤六:经过喷雾填料式高压除氧器加热并二次除氧的给水通过高压加热器对给水进行高压加热;步骤七:经过高压加热器高压加热的给水通过管道进入锅炉内。
可选的,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在0.02MPa的工作压力下,将给水加热至104℃,并将给水含氧量降低至15μg/l。
可选的,喷雾填料式高压除氧器将给水内的含氧量降低至7μg/l以下。
可选的,两热水泵的额定流量分别为229t/h和320t/h,三锅炉均为180t/h煤粉炉。
可选的,旋膜式低压除氧器包括:除氧水箱,除氧水箱的上侧设置有除氧塔,除氧塔的端部安装有安全阀接口、两排气口,且安全阀接口位于两排气口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惠联热电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惠联热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3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