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胶囊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1035.1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3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宿迁学院 |
主分类号: | B65F5/00 | 分类号: | B65F5/00;B65F1/00;B65F1/16;B65G51/06;B65G5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智能 回收 胶囊 | ||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胶囊公开了一种能够通过气囊调节生活垃圾在管道水中的浮力,从而能够在管道内进行分层排列输送的智能回收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壳为正六边型壳,所述主体壳外侧边缘处置有保护气囊,所述通风筒为正六边型筒,所述通风筒设置在主体壳内,所述通风筒的外侧边缘和主体壳的内侧边缘通过挡板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收纳仓,所述挡板上开有通气孔,所述主体壳顶部为敞口,翻盖铰接置于主体壳顶部,所述翻盖中部开有贯穿孔,所述翻盖上置有单向气阀,所述贯穿孔为和通风筒对应的六边型孔,所述贯穿孔边缘处置有密封条。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胶囊涉及一种能够对生活垃圾进行智能回收的胶囊,属于垃圾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通过气囊调节生活垃圾在管道水中的浮力,从而能够在管道内进行分层排列输送的智能回收胶囊。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转运三个部分,垃圾通过定点垃圾箱的方式进行分类收集后,再通过特定时间的垃圾运输车进行集中运输到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而目前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每日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巨大,导致垃圾收运系统负荷严重,每年都会在垃圾处理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垃圾收运耗费的成本高,而且在收运过程中,垃圾清运车辆缺乏清洁管理意识,收运过程脏乱差,而现有采用气力抽吸式管道进行垃圾运输的方法,其运输抽吸力有限,只适合中短距离的垃圾输送,其在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时,所耗费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过大,形成大范围的集成化输送管道的建设难度高。
申请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一种地下垃圾收运系统,包括泵站,小区垃圾投放单元,垃圾分类投放箱,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合流单元,合流管道等结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垃圾在投放时没有严格的打包标准,散装的垃圾容易在管道输送时四处溢散对管道内的水体造成污染,影响水的循环利用,同时由于其运输中的形状、结构变化自由、不固定极容易在管道内特别是拐角处大量的堆积,造成堵塞。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胶囊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气囊调节生活垃圾在管道水中的浮力,从而能够在管道内进行分层排列输送的智能回收胶囊。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胶囊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胶囊由保护气囊、通气孔、收纳仓、密封条、贯穿孔、翻盖、主体壳、单向气阀、扇叶、固定套、驱动电机、控制板和通风筒组成,所述主体壳为正六边型壳,所述主体壳外侧边缘处置有保护气囊,所述通风筒为正六边型筒,所述通风筒设置在主体壳内,所述通风筒的外侧边缘和主体壳的内侧边缘通过挡板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收纳仓,所述挡板上开有通气孔,所述主体壳顶部为敞口,翻盖铰接置于主体壳顶部,所述翻盖中部开有贯穿孔,所述翻盖上置有单向气阀,所述贯穿孔为和通风筒对应的六边型孔,所述贯穿孔边缘处置有密封条,所述翻盖边缘处置有密封条,至少三个固定套固定置于通风筒内,驱动电机置于固定套上,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置有扇叶,所述驱动电机上置有防水膜,所述主体壳内置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上置有信号转换器、数据处理装置、控制器、蓄电池、GPS定位装置和信号收发装置,所述GPS定位通过数据传输线和信号收发装置相连接,信号转换器通过数据传输线和信号收发装置连接,数据处理装置通过数据传输线和信号转换器相连接,控制器数据传输线和数据处理装置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数据传输线和控制器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电源线和需电池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和蓄电池通过电源线相连接。
有益效果。
一、能够对垃圾投放进行标准化,避免垃圾投放的脏乱差问题。
二、能够通过气囊调节垃圾箱在管道水中的浮力,在管道内进行分层排列输送,提高运输管道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且避免管道堵塞。
三、密封性好,不易在运输中产生垃圾泄露的问题,保证运输环境。
四、能够进行自推进,提高垃圾整体的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胶囊的立体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宿迁学院,未经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宿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10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