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回收自压缩打包投放箱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1002.7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3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9/30 | 分类号: | B30B9/30;B30B1/38;B30B15/00;B30B15/30;B30B1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回收 压缩 打包 投放 | ||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回收自压缩打包投放箱公开了一种能够将垃圾和石蜡混合后压缩打包的垃圾投放箱,其特征在于出料管和压缩管底部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出料管和压缩管的连通处置有二号挡板,挤压板置于压缩管内,所述挤压板的厚度从中部向边缘处逐渐减小,压缩气缸置于压缩管上,所述压缩气缸和挤压板相连接,搅拌管道的一端和压缩管顶部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搅拌管道和压缩管道的连接处置有二号挡板,所述搅拌管道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驱动电机置于搅拌管道的另一端上,转轴的一端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通过轴承穿过搅拌通道,然后沿搅拌管道中心线延伸至搅拌通道另一端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回收自压缩打包投放箱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地下智慧生态可循环回收系统中对垃圾进行自压缩打包的投放箱,属于垃圾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将垃圾和石蜡混合后压缩打包的垃圾投放箱。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转运三个部分,垃圾通过定点垃圾箱的方式进行分类收集后,再通过特定时间的垃圾运输车进行集中运输到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而目前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每日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巨大,导致垃圾收运系统负荷严重,每年都会在垃圾处理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垃圾收运耗费的成本高,而且在收运过程中,垃圾清运车辆缺乏清洁管理意识,收运过程脏乱差,而现有采用气力抽吸式管道进行垃圾运输的方法,其运输抽吸力有限,只适合中短距离的垃圾输送,其在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时,所耗费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过大,形成大范围的集成化输送管道的建设难度高。
申请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一种地下垃圾收运系统,包括泵站,小区垃圾投放单元,垃圾分类投放箱,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合流单元,合流管道等结构,而小区内通过垃圾分类投放箱投入的散装垃圾其直接落入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内一是容易造成水体的过度污染,二是分类垃圾在管道内水流输送时过于杂乱,很容易造成管道堵塞,而且垃圾间重量差异大,部分垃圾容易沉积在管道内,不便于管道内水流进行输送运输。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回收自压缩打包投放箱提供了一种能够将垃圾和石蜡混合后压缩打包的垃圾投放箱。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回收自压缩打包投放箱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回收自压缩打包投放箱由投放装置和打包装置组成,投放装置由垃圾分类投放箱、投放槽、导向管道、驱动电机、搅拌管道、搅拌叶、一号挡板、出料管、压缩管、挤压板、转轴、压缩气缸和二号挡板组成,出料管和压缩管底部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出料管和压缩管的连通处置有二号挡板,挤压板置于压缩管内,所述挤压板的厚度从中部向边缘处逐渐减小,压缩气缸置于压缩管上,所述压缩气缸和挤压板相连接,搅拌管道的一端和压缩管顶部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搅拌管道和压缩管道的连接处置有二号挡板,所述搅拌管道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驱动电机置于搅拌管道的另一端上,转轴的一端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通过轴承穿过搅拌通道,然后沿搅拌管道中心线延伸至搅拌通道另一端处,所述转轴上等距置有多个搅拌叶,所述搅拌叶边缘较薄形成刀刃,所述搅拌叶上开有通槽,所述搅拌叶上置有加热棒,导向管道的一端和搅拌管道另一端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导向管道的另一端斜向上延伸,垃圾投放箱和导向管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垃圾投放箱上开有投放槽,打包装置由保温储液箱、加液管、抽液泵和出液管,加液管和保温储液箱相连接,且相连通,出液管的一端和保温储液箱底部相连接,且相连通,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和搅拌管道相连接,所述出液管上置有抽液泵。
有益效果。
一、能够对投放的垃圾进行压缩打包,便于垃圾的有序输送。
二、能够通过石蜡凝固对垃圾进行整合包裹,在提高垃圾块整体浮力的同时,将垃圾进行包裹密封避免其溢散在输送管道内造成水体的污染和管道的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回收自压缩打包投放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10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