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粉刺调理功效的护肤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9872.0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8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聂艳峰;郭朝万;王未燕;胡露;王娟;蒲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368 | 分类号: | A61K8/368;A61K8/365;A61K8/34;A61K8/37;A61Q19/00;A61P1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向薇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粉刺 调理 功效 护肤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粉刺调理功效的护肤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具有粉刺调理功效的护肤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改性水杨酸1%~6%、小分子有机酸0.1%~5%、多元醇保湿剂5%~10%,及水80%~90%;其中,所述小分子有机酸为γ‑葡糖酸内酯和/或乳糖酸;所述多元醇保湿剂为丙二醇和双丙甘醇。该护肤组合物具有与水杨酸相当的粉刺护理效果,且性质温和,对皮肤的刺激性低,能够当作日常的精华液或水剂使用,降低皮肤的粉刺黑头数量,或预防粉刺黑头的发生,并降低粉刺发展为炎性痤疮的倾向,提高皮肤的平滑程度,减小皮肤可见毛孔数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护肤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粉刺调理功效的护肤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痤疮按症状通常分为以下种类:常见粉刺痤疮、聚合性痤疮、美容剂痤疮、暴发性痤疮、医学性痤疮、红斑痤疮、粉刺痤疮、黑头痤疮、囊肿、囊性痤疮、斑疹、小丘、丘疹和脓疱等十四种。粉刺属于痤疮的范畴,是一种非炎性(轻度)痤疮,常见粉刺分为白头粉刺(没有头的闭全性粉刺,看上去是黄白色点或小疙瘩,大小不一,埋在皮肤里,无开口、不露头)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看上去小些、浅些,有开口,开口处有黑点,由油栓氧化形成,像豆渣,黑点被挤出后遗下小坑)。通常说的粉刺属于闭合性粉刺,而黑头则属于开放性粉刺。
产生粉刺的根本原因是青春期内分泌机能发生较大的变化,皮脂分泌旺盛、毛囊上皮增生、毛囊孔的角质化亢进,而使管口阻塞,导致皮脂产生与排出的失调。当这些异常角化细胞聚集、毛囊下部漏斗膨胀时就产生成熟的粉刺。皮脂被毛囊中存在的细菌(主要受痤疮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糠秕孢子菌等影响)分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致使毛囊壁损伤破裂,毛囊内容物进入真皮,从而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由于炎症促进了氧自由基的存在,这些酸很容易过氧化,因而很容易引起粉刺,这样又增加了炎症的侵袭。不同的蛋白酶,特别是发炎而产生的弹性蛋白酶将慢慢地破坏皮肤的屏障(它们攻击结缔组织基质、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使皮肤处于过度角质化的不平衡状态。同样产生于炎症过程中的氧自由基不仅加重了炎症,而且还攻击所有的表皮细胞,因而使皮肤失调的程度最大化。
为防止粉刺的恶化或使症状减轻,除需注意皮肤清洁外,可使用具有疗效的防治粉刺的护肤品。目前市面上面专门针对粉刺的护肤品品类还很少,同时一般祛粉刺的护肤品都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如常见的黑头导出液/导出膜组合,酸性黑头导出液可以软化皮肤角质层,配合撕拉能力强的导出膜将黑头撕扯出来,虽然即时效果好,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皮肤屏障损坏,皮肤毛孔粗大等副作用,不是一种可持续、长期使用的粉刺调理方法。
水杨酸(Salicylic acid,简称SA),即邻羟基苯甲酸,是一种简单的酚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杀菌防腐、抗炎、抗风湿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等领域。水杨酸同时也是护肤品的常用功效成分之一,用在皮肤上有美白、祛痘等作用。水杨酸为脂溶性化合物,由于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使得水杨酸的应用受到限制,在护肤品的过往应用中,常常是添加于乳液膏霜类体系,极少存在水剂精华液配方中,市面上也有一些精华液或水剂配方含有水杨酸,要么含量非常低,对于粉刺调理的效果不佳,要么需要在配方中添加大量的酒精或者多元醇去做水杨酸的增容,这样的配方不仅肤感非常差,而且刺激性非常大。也有方法对水杨酸进行改性,以提高水杨酸在应用场景中的温和性,但是改性水杨酸的粉刺护理效果较水杨酸有所下降,且刺激性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粉刺调理功效的护肤组合物。该护肤组合物具有与水杨酸相当的粉刺护理效果,且性质温和,对皮肤的刺激性低。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粉刺调理功效的护肤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
其中,所述小分子有机酸为γ-葡糖酸内酯和/或乳糖酸;
所述多元醇保湿剂为丙二醇和双丙甘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98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焦化脱硫废杂盐资源化处置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数据安全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