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6712.0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0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5/00 | 分类号: | B65F5/00;B65G51/06;B65G51/18;B65G5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入户 智能 回收 投放 装置 | ||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公开了一种通过减速网和缓冲池对垃圾包裹胶囊进行减速缓冲,避免胶囊损伤的投放器,其特征在于主投送管道的一端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相连接连通,所述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对应主投送管位置挖设缓冲池,所述主投送管道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所述主投送管道的另一端设置屋顶排水管道,所述主投送管道上设置有多个等距分布的家用投送管道,所述家用投送管道和主投送管道相连通,所述家用投送管道的两端分别置有连接块,所述家用投送管道为斜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涉及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地下智慧生态可循环回收系统的对入户式胶囊进行投放的投放器,属于垃圾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减速网和缓冲池对垃圾包裹胶囊进行减速缓冲,避免胶囊损伤的投放器。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和转运三个部分,垃圾通过定点垃圾箱的方式进行分类收集后,再通过特定时间的垃圾运输车进行集中运输到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而目前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每日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巨大,导致垃圾收运系统负荷严重,每年都会在垃圾处理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垃圾收运耗费的成本高,而且在收运过程中,垃圾清运车辆缺乏清洁管理意识,收运过程脏乱差,而现有采用气力抽吸式管道进行垃圾运输的方法,其运输抽吸力有限,只适合中短距离的垃圾输送,其在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时,所耗费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过大,形成大范围的集成化输送管道的建设难度高。
申请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一种地下垃圾收运系统,包括泵站,小区垃圾投放单元,垃圾分类投放箱,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合流单元,合流管道等结构,虽然方案中公开说明可以采用密封箱体或者壳体进行垃圾收纳运输,但是当小区垃圾投放单元的人们通过主投送管道进行投送垃圾包裹胶囊的时候,因为主投送管道内没有对垃圾包裹胶囊进行减速的装置,所以当居民楼较高的时候垃圾包裹胶囊从高处投放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容易对垃圾包裹胶囊造成损伤影响垃圾包裹胶囊的循环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提供了一种通过减速网和缓冲池对垃圾包裹胶囊进行减速缓冲,避免胶囊损伤的投放器。
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由小区垃圾输送管道、主投送管道、家用投送管道、屋顶排水管道、连接块、固定环、减速网和缓冲池组成,主投送管道的一端和小区垃圾输送管道相连接连通,所述小区垃圾输送管道对应主投送管位置挖设缓冲池,所述主投送管道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延伸,所述主投送管道的另一端设置屋顶排水管道,所述主投送管道上设置有多个等距分布的家用投送管道,所述家用投送管道和主投送管道相连通,所述家用投送管道的两端分别置有连接块,所述家用投送管道为斜管,所述家用投送管道内铰接置有密封盖,所述主投送管道内置有多个等距分布的固定环,减速网置于固定环上,所述减速网的直径从上向下逐渐减小,所述主投送管道内置有多个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位于相邻两个减速网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主投送管道内等距置有多个封闭的减速铜管,所述垃圾包裹胶囊上设置有强磁体。
有益效果
一、能够对主投送管道内投放的垃圾包裹胶囊进行减速。
二、能够对主投送管道投放的垃圾包裹胶囊进行缓冲。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一种生活垃圾入户式智能回收投放器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其中为:居民楼(1),连接块(2),家用投送管道(3),主投送管道(4),屋顶排水管道(5),固定环(6),减速网(7),缓冲池(8),缓冲垫(9),强磁体(10),垃圾包裹胶囊(11),小区垃圾输送管道(1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创之社通用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67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