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紫外线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6365.1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9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田鋆;李彦奇;周凯;高士龙;王星皓;张楠;龚晓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B60R16/02;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杜森垚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紫外线 监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紫外线监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包括监测单元、ECU、天窗控制器、空调控制器以及车载APP;监测单元与ECU通讯连接,ECU分别与天窗控制器、空调控制器以及车载APP通讯控制连接;监测单元采集车内光线强度、车内紫外线强度以及温度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传送给ECU,ECU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综合判断车内紫外线强度,分析该环境对于生命体征的风险程度,并将报警信息推送给车载APP,同时根据判断结果信息向天窗控制器和空调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本发明通过紫外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车内的环境指标,对车内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以有效减少车内环境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紫外线检测单元,具体涉及一种车载紫外线监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驾车过程中,脸部受到的紫外线(以下简称UV)照射程度不同,受到更多UV照射的面部皮肤老化更加明显,形成了“半脸老化症”,尤其女性车主及用户对于皮肤防护,防晒黑的强烈刚需。进而,发明一种判断车内紫外线强度的监测探测单元装置,以有效减少车内环境存在的紫外线风险。
同时,UV带来的光线照射强度和温度热量问题也为行车安全以及驾乘的舒适性带来诸多不便,目前车载的光线调节都属于固定状态,无法随着用户在车内的不同需求和状态调节车内光线。
车载紫外线监测单元装置是一项科学应用技术,当车内紫外线强度超过安全限值时无法随着用户在车内的不同需求和状态调节车内光线,车主无法得到通知和提醒,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进而设计一种具有科技感且实用性强、可以提高车主健康,提醒车主车内紫外线强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紫外线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通过紫外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车内的环境指标,对车内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以有效减少车内环境风险。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载紫外线监测装置,包括监测单元、ECU、天窗控制器、空调控制器以及车载APP;监测单元与ECU通讯连接,ECU分别与天窗控制器、空调控制器以及车载APP通讯控制连接;监测单元采集车内光线强度、车内紫外线强度以及温度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传送给ECU,ECU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综合判断车内紫外线强度,分析该环境对于生命体征的风险程度,并将报警信息推送给车载APP,同时根据判断结果信息向天窗控制器和空调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监测单元包括紫外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采集车内紫外线强度信息,并发送给ECU;光线传感器采集车内光线强度信息,并发送给ECU;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温度信息,并发送给ECU。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APP包括用户交互界面,用于显示车内紫外线强度、温度、光线测量值及ECU发送的报警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环境监测单元装置安装于车辆后排右侧上方拉手处。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紫外线监测装置的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判断车辆状态;
当车辆在启动状态时,判断车内遮阳帘状态,通过温度传感器判断车内温度;
当遮阳帘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光线传感器、紫外线探测单元,判断车内光线、紫外线强度;
当监测到车内光线、紫外线强度超过预设阈值时,车内遮阳帘自动关闭,并向车载APP发送报警信息;
当监测到车内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车内空调开始工作并向车载APP发送报警信息;
一段时间后若车内紫外线检测无异常,则向车载APP发送安全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63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